“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南泥湾》,这首旋律优美、感心动耳的经典老歌,穿越时空,传唱至今;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43年10月下旬,金风送爽,瓜果飘香。毛泽东在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陪同下,视察南泥湾,所见“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毛主席说:“敌人封锁我们,我们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
10月30日,毛主席在视察完第三五九旅返回延安的途中,又专程来到位于陶宝峪的八路军炮兵团视察。时年26岁的炮兵团教导营营长宋承志受命临时担任毛主席视察时的保卫工作。晚年的他,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半只烧鸡的故事,揭开了一张珍贵历史照片背后的秘密。
这天上午,毛主席听取了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邱创成和副团长匡裕民的工作汇报后,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用餐。团、营领导能有机会陪同毛主席吃一顿午饭,别提有多高兴了。团里用自己种的菜、喂的鸡、养的猪,好好地招待了毛主席一行。
午饭后,宋承志见餐桌上还剩有半只烧鸡。念及烧鸡是稀罕物,宋承志就拿了一张报纸包了起来,顺手塞进毛主席的上衣口袋里,说是让毛主席带回去补补身子。毛主席几次推辞,大家还是一直劝说他收下了。饭后,邱创成、宋承志及团、营领导陪同毛主席到操场检阅部队。在毛主席去操场检阅部队的途中,一直陪同在毛主席身边的江青拍摄了一张照片,这也是毛主席在视察南泥湾的5天行程中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请看这张照片,毛主席上衣右边口袋里看上去装有鼓鼓囊囊的东西,正是宋承志(左一)塞进去的半只烧鸡。右一为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邱创成,左四为政治处主任刘何(刘登瀛)。
毛主席在操场检阅部队后,还观看了连队的操炮表演和各种火炮器材。毛主席高兴地对邱创成说:“炮兵团在南泥湾搞得很不错啊!看来困难这个怪物不是不可以克服的。你们做到战备、生产两不误,为将来成立炮兵学校打好了物质基础。”毛主席的话对炮兵团全体指战员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部队士气大振。全团在完成生产和整风的同时,掀起了大练兵的热潮。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1944年秋,在八路军炮兵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延安炮兵学校,校址设南泥湾陶宝峪(今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宣布诞生。
延安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在广大指战员和师生的奋进努力下,培育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军此后的炮兵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接着看这张照片中的几个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任职。邱创成曾任炮兵第二任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宋承志曾任炮兵第五任司令员,也是最后一任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刘何曾任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有给毛主席汇报工作的匡裕民曾任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南泥湾,毛主席的身边走出了一批开国将军!
至于这半只烧鸡后来的“命运”,当事人宋承志没有记载,有说是毛主席并没有吃掉,而是把它送给了几个伤病员。也还有另外的版本,除地点和人物有些不同外,说是吃剩的鸡骨架,毛主席回到延安后将它熬了两次鸡汤,后来人们就给这种烧鸡起了个美名,叫“口袋烧鸡”。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证明了毛主席口袋里装的是烧鸡,说是半只烧鸡也有可能有人动过筷子,说是鸡骨架也有可能附着有鸡肉,这只能说明毛主席的节俭和物尽所用,体现了毛主席对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肯定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创造了一段历史,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南泥湾、大生产、三五九旅这些概念鼓舞了几代人。尤其毛主席亲自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已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