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第一高僧,曾给蒋介石预言结局,120岁圆寂时留下何遗言

古凌 2024-12-25 15:38:22

清末民初,涌现出一位佛门高僧,他就是虚云。

虚云一生传奇,德高望重,被尊为中国近代第一禅师。他见证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变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赴东南亚弘法。

120岁高龄圆寂时,虚云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字。

飞来横祸,坚定信念

虚云俗名萧古巽,1840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父亲萧文楷是朝廷命官,母亲朱氏是一位农家女子。然而,虚云出生后,母亲便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幼年的虚云由继母陈氏抚养长大,陈氏对他视如己出,呵护备至。

虚云自幼沉迷于佛经,常常独自沉思领悟。渐渐地,出家修行的念头在他心中萌芽,并日益坚定。这一想法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萧文楷作为朝廷命官,自然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衣钵,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无法理解儿子对佛法的执着,认为这是一条不归路。

为了让儿子放弃出家的念头,萧文楷在虚云17岁那年为他娶了两房妻子。尽管两位妻子对他百般讨好,虚云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对红尘俗世毫无眷恋。

虚云的坚定信念最终打动了父亲。萧文楷虽然不舍,却也不忍心强求儿子违背自己的意愿。

1858年,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虚云毅然剃度出家,在福州鼓山寺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出家后的虚云,并没有选择安逸的寺院生活,而是开始了游历参学之旅。他先后拜访了高旻寺、天童寺、天宁寺等名刹古寺,虚心向诸位大德请教。

一路上,虚云晓行夜宿,风餐露宿,却丝毫没有怨言。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走在崇山峻岭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信仰的距离。

游历的过程中,虚云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僧侣,也结识了许多虔诚的信众。

他们惊叹于虚云的佛学造诣和人格魅力,纷纷拜在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弟子。虚云谦逊低调,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心传授佛法,广度众生。

虚云的名声在佛教界逐渐响亮起来。他的弟子遍布各地,佛法因他而广泛传播。

众生渡心,德行天下

1904年,虚云远赴泰国等东南亚地区。

那时的东南亚佛教风气鼎盛,许多国家都以佛教为国教。虚云怀着传播佛法的使命,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弘法,受到当地佛教界的热烈欢迎。

他以渊博的佛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无数东南亚佛教徒的心。虚云在泰国期间,还受邀担任曼谷皇家寺院的华僧主持,成为了泰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虚云在东南亚的弘法活动,不仅促进了中泰两国的佛教交流,也为东南亚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将中国禅宗的精髓传播到东南亚,同时也吸收了当地佛教的精华,使得他的佛法修为更加圆融通达。

虚云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许多东南亚国家的王室成员和政要都成为他的护法弟子,为他的弘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世纪初,中国国内局势动荡,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即使在这样的时局下,虚云仍然坚持游历各地,传播佛法。

虚云足迹所至,往往受到各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游历传法的过程中,虚云广收弟子,培养了一大批佛门龙象。

虚云对弟子们严格要求,既传授他们佛法知识,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在他的教导下,众多弟子不仅佛学造诣精深,而且德行高尚,成为佛门中的表率。

虚云被誉为"南天文佛",成为近代佛教界的泰斗级人物。虚云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舟,以戒律为师,成为了佛教界的一面旗帜。

高僧谈禅,智者言谶

1942年,虚云应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邀,从广东南华寺来到战时首都重庆。那时的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政要名流汇聚于此。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渐渐稳定,但日本侵略者的威胁仍未消退,且许多重要地区已经被日军占领。

作为佛教界的领军人物,虚云大师不仅在宗教上拥有崇高地位,还具备强大的精神象征意义。国民政府担心日本可能会对虚云不利,认为他在佛教界的影响力极为重要,因此决定将他请至重庆,以确保他的安全。

1942年11月,中华民国主席林森和其他政府高层人物前往南华禅寺,迎请虚云到重庆主持一场重要的宗教仪式——“护国息灾大悲法会”。

12月9日,在蒋介石和林森的主办下,法会正式开始,戴季陶担任法会会长。法会的主坛设在慈云寺与华岩寺,活动持续了49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参与。

在法会进行期间,蒋介石在一次与虚云的交谈中,突然问道:“虚云大师,抗日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战局如何?”

虚云没有立即作答,他安静地思考了一会儿,随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张便签纸,示意服务员拿来一把剪刀。老和尚用剪刀熟练地将便签纸剪成了正方形,之后又将纸角对角折叠三次,最后横着剪下三刀。

纸屑轻轻飘落,纸张摊开后,虚云将剪出来的三个字给蒋介石看。虚云沉默片刻,望着这三个字,忽然说道:“这一次抗战胜利后,中国会有不同的面貌。”

蒋介石听后不禁心生疑惑,急忙追问:“什么样的不同面貌?”然而,虚云没有再作答,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似乎进入了深思。

三年后,正如虚云的预言,意大利在1943年最先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国法西斯也在1945年彻底败北,最终签署投降协议。

日本也在同年签署了投降书,紧接着,中国的解放战争也拉开了帷幕,直到1949年才得以平息。

正如老和尚所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似乎都早已在虚云的沉思中得到了预见。

一代宗师,禅门楷模

新中国建立后,佛教界仿佛一盘散沙。佛教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袖来引导,因此虚云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1952年4月27日,年已113岁的虚云应党中央的邀请,携带弟子佛源、觉民及中央派来的护送人员,开始了北上的旅程,准备筹建中国佛教协会。

7月,虚云于抵达北京,受到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重要人物的热情迎接。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1953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中,许多佛教界人士一致提议推举虚云为会长。

虚云谦虚地拒绝了这一提议,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担任如此重任。他表示愿意担任名誉会长一职,而真正的领导责任应交给圆瑛大师。

虚云自谦地说,他只是名誉上的会长,作为一位年老的高僧和禅宗泰斗,自己可以起到稳定局势、统一意见的作用,以确保佛教界的团结。

尽管中央政府邀请虚云在北京安度晚年,并且庐山大林寺、南华禅寺等名刹也发出邀请,虚云依旧选择了谢绝。

1952年,虚云大师受邀前往上海参加一场意义重大的和平法会。那一年,维也纳正在召开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中国佛教界为了展现对和平的虔诚祈愿,也决定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和平法会。

在这次法会的核心活动中,虚云担任了主坛法师,并与十大法师共同主持了水陆道场,进行讲经布道。

在法会期间,虚云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号召所有佛教徒要发挥各自的力量,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拥护并保卫和平的理念。

尽管虚云已经年迈,但他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敏捷,面对庞大的信众群体,他总是泰然自若地传授佛法,用深邃的智慧和庄严的仪态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953年,114岁的虚云与佛源、觉民等禅师同行,步行前往云居山,最终定居在真如禅寺。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岁月。

1959年,他已经120岁。尽管年事已高,但虚云依然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和清晰的思维,直到他在同年圆寂。

临终时,虚云仅留下了一个字:“戒”。这个字的深意至今无人能够完全解答,仿佛是对世人对佛法的无尽启示,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