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在自传(言归正传)里曾详细描述了长春被围时的凄惨景像,有人饿的拣起砖头就啃,有人吃煤。
另外2017年出版的李发锁的573页的《围困长春》,史料记载也比较丰富,多视角地还原了历史真相。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1948年3月,东北大地的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一场决定命运的较量却悄然拉开帷幕!永吉城,这座被战火笼罩的小城,成为了国民党军队命运转折的起点。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绝望的气息弥漫,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行动也即将展开!
此时的永吉城也仍被被白雪覆盖着,在这里国民党第十六军和吉林保安旅数万人被困,他们的补给线被我解放军已成功切断,粮食和弹药的供应彻底断绝。
永吉城已被我军团团包围,又经过精心的部署,在周围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将这股敌人一网打尽!

领导这支国民党六十军的指挥官是曾泽生,面对这样的绝境,心里明白继续坚守无疑是死路一条,困兽犹斗!所以他决定铤而走险,实施一场大规模的突围行动。
前期的突围计划制定得相当周密,他们选择了我军防线相对薄弱的区域,打算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集结部队,然后迅速撤离。
为了提高行军速度,他们不得不忍痛放弃大量物资,包括弹药和囤积的粮食,这些物资的舍弃,对于部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也实属无奈之举。
他们在我军眼皮底下的行动其实早有察觉,所以从他们突围的行动开始,曾泽生的部队就不断遭到来自背后和两翼的火力攻击。
我军巡逻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和准确的情报,在敌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多处伏击点,敌军突围队伍时常陷入激烈交火,阵型也多次被打乱,士兵们彼此失去依靠及联络。
当然了敌军这次靠着拼命的精神突围成功了,但在逃亡的路上,敌军依然损失惨重,六十军的主力第21师几乎被打残,许多士兵甚至连武器都丢弃在了路上,只剩下一群疲惫不堪、毫无斗志的亡命之徒。

永吉突围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暂时抵达长春,但是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因为在突围行动中被遗弃的人员和家属,由于行动混乱,或是体力不支,都被遗留在了战区。
这些人中有老弱妇孺,有行动不便的伤兵,当然还有文职人员。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孤立无援,既没有足够的食物,也缺乏御寒的衣物。
我军发现这些可怜的人后,也发扬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伤员被立即送往救治点,得到及时的医治;妇孺被安排到收容所,提供了食物和棉衣。
对于那些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家属,我军甚至动用军车和干粮,护送他们安全返回长春。
而突围到长春的国民党主力部队,虽然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曾泽生很快就意识到,长春也并非他们的避难所,而是另一座被我解放军重重围困的孤城。

时间到1948年4月,我解放军的战线已经将长春城紧紧包围,并切断了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此时城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无论是守军还是百姓,都深深陷入恐惧之中,在生存与绝望之间苦苦挣扎。
长春城里的正常生活秩序其实早已被战争彻底摧毁了,守军内部弥漫着焦虑和恐慌,交通陷入瘫痪,补给完全断绝。
原本用于民生的资源被优先供给军队,但即便如此,大多数士兵仍然饱受饥饿的折磨。
我军在外线严密封锁的同时,也积极展开着和平喊话的工作,试图争取守军的投降,免得伤及无辜!
但蒋介石却发出严令让守军死守,不许撤退,也就是这道命令,将守军牢牢困在这座绝望的城市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困在城中的士兵和家属们也逐渐的明白,蒋介石的命令不过是一纸空文,他们的命运是在被一场毫无胜算的豪赌所左右。
到这时候守军与城内百姓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长春守军开始大规模搜刮城内的粮食和财物,以维持部队的生存。
起初的时候,这种搜刮还只是针对富户和粮商,采取强制征粮的方式,但随着物资的迅速减少,守军的目标逐渐扩大到普通百姓的家中。
一队队士兵粗暴地闯入百姓家中,翻箱倒柜,将粮食洗劫一空,甚至连日用品和棉被也不放过,至此长春城的百姓们生活陷入了绝境,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即便如此疯狂地劫掠,守军内部仍然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许多士兵为了谋取私利,私自倒卖从百姓手中搜刮来的粮食,导致城内粮价飞涨。
据后面的权威文献记录,一斤粗粮的价格从最初的几块钱,飙升至上百块甚至上千块,普通家庭根本无力购买。从此饥饿,开始笼罩着整个长春城,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了生死边缘。

这时节冰冷的春雨也淅淅沥沥地下着,长春城的巷子里到处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百姓。
有的为了换取一碗稀粥,有人不惜将家中的家具贱卖;有人在饥饿的折磨下,开始煮树皮、啃草根充饥。
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变成了真实的人间炼狱。
而此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不仅没有对困城百姓表示出丝毫同情,反而下达了更加冷酷无情的命令。他仍在强调守军必须死守,企图通过拖延战术等待可能出现的战略转机。
同时还有一道指令是加强对城内百姓的搜刮,要求所有储粮一律上缴,任何藏粮行为都被视为叛国。紧接着他又下令完全禁止粮食的买卖和自由贸易,这下算是彻底断绝了百姓的生路。
守军接到指令后,展开了更加残酷的清查和搜捕行动,家家户户的门板被沙包堵住,士兵们挨家挨户地搜刮每一粒粮食。一旦发现有人藏匿粮食,便立即以土匪或通共的罪名扣押,财物充公,家人被驱逐出城。

随后更极端的命令也接踵而至,蒋介石要求将城内所有老弱妇孺驱逐出城,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在没有任何粮食和补给的情况下,被迫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
而我军为了安置这些可怜的百姓,迅速在外围设立了救济收容所,在收容所里,我军凭借有限的物资,尽力为出城的百姓提供温饱。
妇女们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跪倒在炊烟下,仅靠几口粥勉强维持生命;年迈的老人们泪流满面,低声感谢解放军战士的救助。当然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少被抛弃在路边的尸体,逐渐被掩埋。
道路两旁的荒野上,零星的坟包诉说着这场劫难的残酷。
另外随着想混出城的年轻男子也成为了蒋介石的目标,他要求守军对所有成年男子实施强制征兵,无论他们原本的职业是什么,是否适合作战等。
许多被迫留下的男子,被匆匆穿上军装,拿起老旧的步枪,就被像牲畜一样推上了前线。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8年10月,秋风带来了更加刺骨的凉意,对于困守在长春的守军和市民来说,这预示着一个更加艰难的冬天即将来临。
经过数月的围困,长春城内已经陷入了无法逆转的饥荒和衰竭,城市里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死寂成为了当时长春的代名词。
用水难、用电难,百姓们的哀叹声充斥着整个城市,夜晚的街巷中,瘦弱的身影四处游荡,他们在寻找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让人更加无助的是蒋介石的一道命令,再次打破了长春城短暂的平静。
他要求城内守军立即全力向我军阵地突围,并强调如不执行,所有军官和士兵将面临严厉惩罚。但是这道命令并没有给守军带来希望,反而将他们推向了更深的绝境。
因为经过了数月的围困,守军的战斗力已经降至谷底,士兵们长期饥饿,体力严重透支,武器装备也因缺乏弹药和维护而落后。
更糟糕的是,没有任何增援部队会从外围接应他们,所谓的突围,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送死,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我军歼灭的命运。

此时城内的最高指挥部也陷入了分裂,部分顽固派将领坚持支持突围计划,试图挽回一些颜面;但大量中层军官和基层士兵已经看清了形势,他们不想成为蒋介石的牺牲品。
士兵内部更是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叛乱和逃兵事件,一些士兵甚至暗中与我军联系,表达投城的意愿!
我军得知守军内部的情况后,也抓住时机,加大了对守军的宣传和瓦解工作。
最终在蒋介石的逼迫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长春守军逐渐瓦解。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城中仅存的军队选择了缴械投降。

长春围城之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向背的体现。
我军在围城期间,始终坚守人道主义精神,对城内百姓和被遗弃人员给予帮助和关怀;而国民党军队的所作所为,却让长春城的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蒋介石的冷酷无情和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长春守军的覆灭。
从战略角度来看,长春围城之战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关键一环,自从在1947年冬季攻势后,东北的军事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
林彪指挥的冬季攻势,歼灭了国民党军十五万,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
长春作为国民党在东北的重要据点,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围困长春不仅削弱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还为后续的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春围城之战,是解放战争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役,它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人民军队的正义与力量。
这场战役也最能充分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最终都将走向失败。
历史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选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长春围城期间,人民选择了支持我军,这种支持源于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源于人民对正义和和平的渴望。
长春围城之战,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人民选择的胜利。
随着长春的解放,东北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长春的解放,削弱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春围城之战的胜利,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尊重人民的选择,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资料:
《台军要铭记历史“传统”:学习前辈榜样,勇于弃暗投明!》
《中华民国大事记(1948年)》
《林彪指挥冬季攻势,歼蒋军十五万1948年3月15日历史上的今天》
《四战四平为辽沈战役创造必要条件》 《毛泽东对长春的战略关注:“三国四方”斗争倾情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