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鲁迅在小说《药》中描写了华老栓为治儿子华小栓的肺痨(肺结核),购买蘸人血馒头的故事。该情节暗含深刻隐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肺结核的迷信认知。鲁迅本人后来也罹患肺结核,55岁时因此病去世。
2、肺结核虽未引发大规模瘟疫,但在人类历史上是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被称为“白色瘟疫”。它曾因患者苍白的脸色被文学作品赋予悲剧性的病态美,如《红楼梦》和《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然而到19世纪,肺结核从浪漫化的形象转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转变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出现密切相关。
3、肺结核是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与人类社会共存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可能起源于非洲,并随着古人类迁徙传播到亚欧大陆。在欧洲、印度和中国三个人口密集区域,肺结核不断传播和演化,后通过帝国征服和全球贸易扩散至世界各地。
4、十几年前,古人类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了一处距今约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在遗骨中检测到结核杆菌存在的证据。结核杆菌不仅感染肺部,还可能感染其他部位,如脊柱结核。科学家在古人类遗骨和埃及木乃伊上观察到这种脊柱病变,证实了结核杆菌的存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女尸辛追的肺部发现钙化灶,表明她曾患肺结核。
5、最近有几位生物学家提出,结核杆菌在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古人类学会用火密切相关。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一方面火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人们围绕火堆进行宗教仪式和日常聚集,增加了人际接触,促进了病菌传播。 另一方面火产生的烟尘引发呼吸系统慢性炎症,削弱了人类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 研究认为,火的使用为结核杆菌从偶然传染转变为持续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6、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中,很早就有类似肺结核症状的记录。在中国古代,肺结核常被称为"痨病"或"肺痨","痨"字体现了患者虚弱如过度劳累的特点。魏晋时期又称"传尸痨",医书记载其具有传染性,被认为通过尸气或痨虫传播。
7、在欧洲,古希腊人称肺结核为phthisis,希波克拉底对此病有详细描述;古罗马人叫它tabes;近代早期则多称consumption。这些名称都与消耗、衰弱相关,说明古代东西方对这种病的观察和感受十分相似。
8、结核杆菌能感染人体淋巴系统,在欧洲中世纪引发一种名为瘰疬病(scrofula)的流行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炎症、肿块甚至溃烂。当时民间流传一种神奇疗法,认为国王用手触摸患处即可治愈疾病。这种“御触治疗”仪式在13至18世纪的英法两国盛行,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国王神迹》中记载了这一现象,指出其不仅被当作医疗手段,更强化了王权对抗宗教神权的合法性。
9、尽管实际无效,但因瘰疬病会自然缓解,民众误将病情好转归因于国王触碰。该仪式成为国王神圣职责和王权象征,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达到顶峰——查理一世被囚期间仍有民众请求触碰治疗,复辟的查理二世更在25年内为9万多人施行仪式以巩固统治合法性。
10、17世纪起,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密集,欧洲肺结核感染与死亡人数持续上升。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工人涌入城市,在恶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下,城市成为传染病温床,肺结核演变为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白色瘟疫"的称呼开始流行。
11、与一般瘟疫不同,肺结核病程缓慢,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病情反复,不符合古人对于瘟疫(短时间内导致大量死亡)的认知。其缓慢致死的特点使其死亡率不会突然暴发,因此相较于鼠疫等"黑色瘟疫","白色瘟疫"显得不那么可怕,甚至一度被视为"浪漫的疾病"。
12、19世纪欧洲多名文化名人感染肺结核,包括诗人雪莱、济慈,钢琴家肖邦,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和小说家契诃夫,其中多数人死于该病。肺结核患者消瘦、面色潮红的病态美被当时上流社会视为一种柔弱美感。人们误以为肺结核能增强感官敏锐度、激发艺术灵感,并错误地认为这是上层社会专属疾病,类似《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13、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的另一文化含义源于种族偏见。19世纪美国流行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肺结核是“白人疾病”,黑人不会感染。南方医生声称,白人因思维活跃、意志坚定而大脑充血,易患肺结核;黑奴因特质相反而免疫。废奴运动时期,甚至有人荒谬宣称解放黑奴会使其易感肺结核。这种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种族歧视思想。
14、肺结核在18-19世纪被部分艺术家视为浪漫的死亡方式,文学作品常描绘面色绯红、咳血而亡的孱弱女主角。这种疾病还改变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丰腴女性形象,而肺结核流行后,苍白瘦弱、病态柔美的女性形象开始盛行,并广泛出现在艺术作品中。
15、在很长时间里,肺结核缺乏特效药,治疗主要依靠补充营养和休养。早期人们认为病因是瘴气,因此让病人远离城市,到空气清新的山区疗养。19世纪中期,德国医生赫尔曼·布雷默因自身肺结核痊愈的经历,提出肺结核可治愈的观点,并于1854年在苏台德山脉建立第一座疗养院,强调清洁空气、休养和营养的重要性。
16、瑞士达沃斯因乡村医生亚历山大·斯宾格勒发现当地居民很少患肺结核而成为著名疗养地,高山空气甚至被装瓶出售。这些观念和实践推动了现代疗养院的诞生。
17、19世纪美国西进运动中,除了追求土地和财富,还有一个较少被提及的动机:寻找治疗肺结核的方法。当时美国城市化导致肺结核流行,成为第二大死因。一位女性旅行家在科罗拉多落基山区旅行后出版的畅销游记宣传该地气候宜人,适合疗养肺结核等疾病。
18、20世纪初的报告显示,科罗拉多60%的移民是为治疗肺结核而来。科罗拉多斯普林斯最初就是为肺结核病人建立的疗养地。1869年横跨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建成后,铁路公司利用人们寻求健康的心态,打出“到西部去!在那里就可以重新呼吸”的口号吸引旅客。
19、17世纪起,肺结核取代黑死病成为欧洲头号致死疾病。18世纪初伦敦1/7死亡由结核病导致,该比例在50年后升至1/5,19世纪初达1/4。1834年德国医生创制医学术语"tuberculosis"(源自结节状病变特征),标志着疾病认知从症状描述转向病理学定义。
20、1865年法国军医韦尔曼实验证实其传染性,1882年德国科赫分离出结核杆菌(获诺贝尔奖),彻底破除结核病的浪漫化想象——患者从艺术象征转变为传染源,推动现代传染病防治体系建立。
21、虽然19世纪医学界已发现肺结核的致病菌但缺乏有效药物,人们转而通过公共卫生手段防控疾病。工业革命后欧洲城市因垃圾污水滋生细菌导致传染病肆虐,细菌学说促使医学界认识到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22、1848年英国颁布全球首部《公共卫生法案》,确立政府提供清洁水源、处理污水和保持街道卫生的职责。同时欧美国家立法规范个人卫生行为,如禁止公共场合吐痰。这些如今被视为常识的卫生制度,实际是近现代才逐步建立的防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