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17世纪的普遍危机"概念,最初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阵痛。2013年美国史学家帕克在《全球危机》一书中将这一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联系起来,成为主流解释。
2、小冰期(Little Ice Age)指16-18世纪全球寒冷时期,中国对应明清时期,其中1600年前后最为寒冷。帕克通过古气候学数据和全球视野研究,突破了过去局限于欧洲的视角。
3、气候细微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平均气温每降1度,农作物生长期缩短3-4周,导致减产或绝收。17世纪欧洲频繁发生饥荒,如法国大饥荒11次,最后十年法国饿死200万人,芬兰、爱沙尼亚分别损失1/3和1/5人口。1646-1650年伦敦面包价涨100%-200%,工资仅涨15%-30%。
4、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充满饥荒、经济衰退、战争和政变,1635-1666年全球大规模叛乱49次,1640-1650年世界人口损失1/3,这么巨量的人口损失,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来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事件之一——明清易代。
5、李伯重教授将明朝灭亡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指出尽管明朝在人口、文化和政治上占据优势,但最终被清朝取代,说明明朝社会内部存在严重问题。归纳起来,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三方面:
6、第一,自然灾害。万历以后,干旱、洪涝、蝗灾频发,导致粮食短缺,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第二,内忧外患。 “腰背之患”(外敌),即满洲人的崛起;“腹心之患”(内乱),即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
7、第三,统治失效。朝廷应对不力,官员腐败无能,崇祯皇帝决策失误,加剧了危机。 灾荒是起义扩大的关键因素。百姓因饥饿被迫造反,而起义军也依赖灾荒地区补充兵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崛起,正是极端气候和饥荒的产物。
8、明朝民变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持续不断,天启年间(1621—1627)山东徐鸿儒起义影响深远。崇祯皇帝在位17年,明朝与农民军战争不断,同时灾荒持续,河南连年旱灾加蝗灾。
9、崇祯七年(1634)退休官员吕维祺上书反映民间疾苦,税收严苛。同时期印度德干高原也发生大灾荒,死亡740万人。历史学家魏斐德研究指出,1585—1645年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40%,这与17世纪全球危机背景相关。
10、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同样遭受饥荒,女真、蒙古和明朝辽东驻军都受到影响。努尔哈赤通过向明朝和朝鲜借粮度过危机,并借机壮大势力。女真人经济脆弱,常向朝鲜借粮。蒙古人饥荒时原可南投明朝,但崇祯时期政策收紧,被迫东投后金。
11、后金自身粮食短缺,1627年攻打朝鲜获取粮食,两年后又因蒙古投奔再次向朝鲜求粮未果,最终选择劫掠明朝获取资源。此后,这种故事一再上演。
12、皇太极统治时期,后金(清朝前身)处于灾荒—掠夺—扩张的循环中,主要向西进攻明朝或向南入侵朝鲜。1636年底的“丙子胡乱”中,清军攻入朝鲜,当时气候异常寒冷(据韩国发现的《丙子日记》记载,1637年初春极寒,甚至6月仍在降雪,1640年夏末出现霜冻导致农作物绝收)。
13、同时期全球多动荡:1637年明军在皮岛海战溃败,荷兰郁金香泡沫破裂;朝鲜还遭遇酷热旱灾(1639年夏国王因中暑停政)。 同期日本因天灾与压迫爆发“岛原之乱”(1637—1638年),起义领袖天草时贞(16岁天主教徒)率民众反抗,最终被幕府镇压。气候异常与社会动荡交织,反映了17世纪东亚的艰难时局。
14、气候异常是导致灾荒的直接原因,而长期的环境破坏放大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当时植被破坏的严重性,指出除了江南和福建,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树木,导致民生困苦和社会动荡。 15、环境破坏贯穿整个农业历史,例如黄河因中游农业开发导致水土流失而变黄。东汉以后,西北地区因少数民族占据、农业减少,黄河水患显著减少,说明土地利用方式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16、气候与疾病相互影响,明末的瘟疫和反常气候(如频繁的沙尘暴)加剧了社会危机。水灾后常伴随瘟疫,这在古代卫生条件下难以避免。 明朝灭亡不能完全归因于气候,但17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强度对许多社会造成巨大冲击。17、“17世纪的普遍危机”提醒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社会健康以应对全球性危机(如“黑天鹅”事件);另一方面,面对难以抵抗的全球挑战,应通过国际合作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