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110:当世界真正进入全球史的时代

永哥历史 2025-04-21 03:06:45

1、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逐渐清晰,这一巨变在当时引发强烈震动。明代中国人最初对欧洲人提出的"五大洲"概念多持怀疑态度,但当徐光启等开明人士通过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一隅时,深感震撼。

2、新的世界地图展现了连接欧亚的陆上商路和横跨大洋的海上航线,丝绸、瓷器、香料等商品通过这些通道流通。这些日益密集的交通网络最终将全球连为一体,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

3、关于世界史开端,日本学者(本田实信、冈田英弘、杉山正明)认为蒙古时代(13-14世纪)是世界史开端,因其连接了欧亚大陆,尽管它未能涵盖美洲和非洲。中国学者提出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是世界史开端,当然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天朝威严,并未实质促进全球交流。

4、之所以支持"大航海时代(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海上探险)是全球史真正开端"的观点,是因为大航海时代首次连接全球五大洲,混合了商业、宗教、殖民等多重动机,使世界贸易从零星自发变为大规模系统化,开启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和欧洲霸权时代。尽管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观念看似保守,但它确实开创了全球历史不可分割的新阶段。

5、16世纪中叶起,欧洲人通过海路来到亚洲东部,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作物(玉米、辣椒、红薯、烟草)并换取东亚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同时,欧洲人占领印度和东南亚港口,促进全球物产流通,并传播武器技术(大炮、枪支)。

6、宗教与文化方面,欧洲传教士如西班牙的沙勿略陆续抵达日本和中国,开启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尽管日本曾残酷禁教,但明治维新后仍承认这种交流对日本文化史的重要影响。全球化前,世界各地文化多样,宗教、政治制度各异(如上帝信仰、儒家思想、伊斯兰教等)。但15-16世纪早期全球化改变了这一局面,促使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

7、德国学者提出,文化是习惯和传统,无高低之分;而文明则是全球交往中形成的共同规则和秩序。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文明标准:古代中国以“三纲六纪”为社会秩序,伊斯兰地区以宗教领袖为权威,基督教地区则是教廷与国王并存。问题在于,各地人们常认为自己的文化最优越,并试图将其推广为普世文明,导致文化冲突。核心争议在于:谁的地方文化应成为普世文明?

8、15-17世纪,欧洲国家通过贸易掠夺和武力殖民扩张,引发文化冲突。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凭借航海技术崛起,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相继在北美、加勒比海等地建立殖民地。殖民扩张加速欧洲国家实力膨胀,同时宗教改革削弱教廷权威,新兴帝国取代旧帝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世界进入帝国竞争时代。

9、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和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在东亚,1592-1598年壬辰战争,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援朝导致元气大伤,为后金(满族)崛起创造条件,最终促成清朝建立。损失惨重,不得不鸣金收兵,进入德川幕府锁国时期。

10、在欧洲列强崛起,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亚洲扩张。荷兰1595-1597年开启东方贸易,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公司,在直布罗陀海峡歼灭西班牙舰队后崛起。1613年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向亚洲扩张。17世纪30年代法国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1648年通过《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获得大片领土。

11、17世纪的这些新帝国,无论是发展出宪政制度的英国与荷兰,还是成长为专制君主国家的法国、西班牙、俄国,它们和东方的奥斯曼、莫卧儿、萨菲、清朝、日本等一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对世界的角逐中,有的国家越来越强盛,占据越来越大的地盘,有的越来越衰落,疆域逐渐被侵蚀,还有的甚至被新帝国逐渐殖民,这形成了那个时代的全球历史版图。

12、“帝国争霸世界的时代开始了。”以后几个世纪的全球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逐渐崛起的新帝国与日益衰落的旧帝国,它们此消彼长的过程。新旧帝国互相挤压,抢占殖民地,对内发展贸易、经济与文化,对外开发与争夺原料和市场。可是,当海上贸易和帝国崛起,使得几大洲越来越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时候,不同文化的冲突也就开始并且越来越尖锐。

13、17世纪东亚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天主教文化传播与冲突。在日本,17世纪20年代幕府开始残酷禁教,如1622年长崎"元和大殉教"处决55名教徒,但仍有信徒秘密用德化白瓷观音像伪装圣母像坚持信仰。

14、中国方面,北京现存多座17-18世纪天主教堂(东堂1655年、南堂1605年等),康雍乾时期天主教影响超预期,满族贵族中也有信徒,直至1805年德天赐事件引发朝廷严厉禁教。

15、这种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是全球性现象,尤其在殖民扩张时期表现明显。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与普遍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源于人们常有的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意识。

16、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南亚、东南亚等地强行推行自己的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将其美化为"文明改造野蛮"或"开化未开化地区"的过程。这种文化移植往往伴随着冲突与对抗,反映了历史上普遍存在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和"以夏变夷"的理想。

17、普世文明起源于欧洲及北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后形成三大基础:第一自由贸易和全球市场;第二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后的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第三启蒙主义影响下的法治、代议制政府及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这些17世纪后形成的文明秩序面临的问题是,其他地区是否接受这三大基础呢?它们是好东西,问题是别人要不要?

18、大航海之后崛起的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和商品贸易,给世界其他地方送来这个礼物,但是对其他地方的文化造成剧烈的冲击。这就引起所谓的“礼仪之争”以及后来中国和日本的“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和魂洋才”还是“和魂汉才”等话题。

19、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关键转折期。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这是其首次向欧洲让步。与此同时,俄罗斯等国家对奥斯曼虎视眈眈。18世纪发生了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改变了历史走向。

20、当时世界上仍存在多个传统大帝国,如清帝国、莫卧儿帝国、萨菲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它们控制广阔疆土,但大多显现衰落迹象。只有清朝保持强盛,成功整合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与此同时,新型"民族国家"形式的帝国如法兰西、英格兰和美利坚开始崛起。

21、这些新帝国与老帝国在国家主权、民族认同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日本羽田正教授用“荷包蛋”和“炒鸡蛋”这样的比喻,分别形容拥有庞大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新老帝国。那些老帝国由于帝国中心和边缘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边界,帝国内部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族群统治阶层,就像炒鸡蛋一样,蛋黄和蛋白不加区别地炒在一起。而那些新帝国本国内部是同一民族和国民,就像荷包蛋的蛋黄,而本国的外部则作为殖民地或者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与本国不同,就像荷包蛋的蛋白。尽管形式不同,新旧帝国都具有扩张性,最终新帝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取代老帝国,导致激烈冲突。

22、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访华谒见乾隆皇帝,关于礼仪细节(单膝或双膝跪拜)及外交意义的争议持续至今。这一事件被视为东西方两大帝国(新兴英国与古老清朝)的首次正面碰撞,被法国学者佩雷菲特称为“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标志着全球历史新篇章的开启。 23、18世纪以1699年奥斯曼帝国衰落为始,以1799年乾隆与华盛顿同年去世为终。乾隆之死象征传统帝国的没落,华盛顿之逝则预示现代美国的崛起,两者共同终结了18世纪的历史进程。此后,新旧世界、制度与文化将在19至20世纪迎来深刻变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