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为何只有7位被称“老总”,大将中被称“老总”的是谁?

方正刚不毅 2025-02-15 16:38:36

1992年5月14日,93岁的聂荣臻元帅逝世,标志着一段传奇的结束。在新中国十位元帅中,他是最后一位离世的。

我军中,十大元帅与十位大将是最高军衔,被誉为贡献最大、能力最强的军人。其中,仅8人常被部下或同仁尊称为“老总”,含7位元帅及1位大将。

朱德乃元帅之首,其最大贡献在于南昌起义后保留革命火种,促成“朱毛会师”,奠定其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总司令地位。

朱德被誉为“朱老总”,实至名归。彭德怀红军时期未任“总”职,但八路军时期身为副总司令,主持工作,因此被称“彭老总”,同样恰当。

红军时期,我军存在红一、二、四方面军,却无红三方面军。虽为事实,但我党中央曾有意组建,终因彭德怀婉拒而未成。

彭德怀红军时期任红三军团军团长,党中央曾提议其部队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他认为红军力量尚弱且无需此举,因此失去了成为方面军领导的机会。

彭德怀被誉为“彭老总”,此称号乃众人心声,实至名归。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且为最年轻者,授衔时年仅47岁。他被称为“老总”,因在解放战争时任第四野战军总司令。

贺龙在元帅中位列中游,但其“贺老总”之称名副其实。首要原因在于,他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这一职务彰显了他的领导地位。

南昌起义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首开枪响,贺龙因此足以载入史册。红军时期,他更是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功勋卓著。

抗战时,贺龙任120师师长,八路军仅三师,其地位重要。解放战争时,尽管贺龙元帅名头不显,但他对革命贡献巨大,几乎无人能及。

陈毅紧随贺龙之后排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陈毅与朱德、毛主席并称“三驾马车”。期间,他两度代毛主席任红四军前委书记。解放战争时,陈毅任三野司令员兼政委,被誉为“老总”。

徐向前因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而被称“徐总”,聂荣臻因曾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且在华北工作,亦被称为“聂总”。

因此,在十大元帅里,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7人被称为老总,而罗荣桓、刘伯承、叶剑英未获此称,各有其原因。

罗荣恒上井冈山后,长期负责政治工作,鲜少主掌军事。他与林彪共事时,任四野政委,因此,众人常称他为“罗政委”或“罗帅”。

刘伯承为二野司令员,红军时期曾任总参谋长,足称“刘老总”。然其极为谦虚,不喜此称,故众人多呼其为“刘司令员”或“刘帅”。

叶剑英元帅长期担任参谋长,常被称作“叶参谋”。建国后,人们普遍改称他为“叶帅”,这一称呼延续至今。

十位大将里,仅大将之首粟裕被同事与部下尊称为“老总”。

张震、王必成、周志坚等三野将领,在回忆录或交谈中,均有提及对粟裕的称呼,记录程度不一。

张震忆述,初至总参作战部,仅聂荣臻与粟裕两位首长在职,他沿袭解放战争时称呼,尊称他们为聂总、粟总。

周志坚曾任华野十三纵队司令,回忆某次战败,他表示:“粟裕司令员严词批评了我们。我默不作声,深知批评中肯,内心完全接受。”

1984年,粟裕逝世,王必成闻讯,愤慨而言:“粟裕将军乃被埋没之才。”

粟裕被部下尊称为“老总”。1958年,他卸任总参谋长,转至军事科学院。叶剑英赏识他,亦称“粟总”,并在欢迎会上宣布:“欢迎粟总来院工作,日常事务由他负责。”

粟裕因此成为唯一一位以大将衔与元帅同列的人物。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