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怎么总有些人特别爱批评别人?

老张看职场 2025-02-27 21:00:50

你在职场中遇到过特别爱批评别人的同事吗?

估计很多朋友遇到过。如果你身边某个人特别爱批评你,是不是也挺不爽的?尤其是在办公室里,这种事情更烦躁吧。

这次聊聊职场中的“这种人”,怎么就那么喜欢批评别人呢?

如果结合一些科学研究、神经科学、心理学等,从人类进化角度讲,人们喜欢批评是对的,因为是“生存的需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先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今天可绝不一样啊。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之下,一个人要想存活下来,必须足够地“谨慎”、必须对周围的错误与危险“极度敏感”,才能保护自己存活下来。

结合大脑的特性,人们的这种生存动力,也促使我们的大脑特别喜欢关注“坏消息”。于是在现实中,尤其是在职场环境里,大家容易把职场看作是“竞技场”,出于本能自保的机制,加之原有的生存动力对周围“风险”的敏感,于是“主动批评”就成了日常最常使用的“自卫工具”了。领英2023年职场关系调查报告显示,78%的职场人每周遭遇公开批评超过3次,其中46%的批判并不伴随建设性建议。

职场中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概括说往往有四种人格面具类型:

1. 焦虑转嫁型:暴力索取自我安全感

心理学中的"投射性认同"机制在此显现—通过否定他人缓解自身焦虑。有些人的自我安全感是非常脆弱、自我焦虑感非常深重,于是让自己“觉得安全”的方式就演变成了“主动暴力”。真的就是把自己的放松,建立在了别人的焦虑之上了。如果这种类型,本身又是带下属做管理岗位的,那么下属们就惨了,很容易成为被暴力发泄的对象。

2. 认知闭环型:现实版的“达克效应”

往往那些能力欠缺者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缺陷,反而通过批判他人维持虚假优越感。尤其是那种“越无知越自大,甚至越跋扈”,于是批评攻击别人,就是这类人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尤其作为团队管理者,对组织而言更加危险,ISO组织调研显示,这类批判者造成的决策失误成本是普通错误的7倍。

3. 权力寻租型:科层制的生存手段

曾听过某个案例:某企业某位中层干部每月会固定“制造出”至少20多项流程"问题",但其实质是通过对下属团队制造服从性测试巩固其个人权威......职场中这种批判已异的手段,以此达到强化权力权威。MIT斯隆管理学院发现,此类行为能使管理者控制权提升35%。也就是说,“批评”容易成为管理者的“管理手段”。

4. 路径依赖型:“舒适圈”造成思维定式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认知茧房”,尤其在自己已经建立并熟悉的职场“舒适圈”里,更不愿意接受“不同”,于是便形成了自己的固化思维模式。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长期固化思维模式会使大脑前额叶皮层代谢率降低18%,于是“批判批评”成为拒绝认知升级的防御机制。为了保住自己的“舒适圈”,而宁愿继续陷在“舒适圈”陷阱里。

那么,如何面对这种非正常非正向的“职场批评”呢?

方法一:建立个人的情绪“防火墙”

生理缓冲调节:立即进行90秒深呼吸,将心率降低至基线水平,阻断杏仁核劫持。如果有学习过“正念”,那么此刻运用“正念呼吸”效果更好!3F认知拆解:用"3F过滤法"解析批判内容“Fact(事实):提取可验证的客观信息、聚焦事实Feeling(情绪):识别此刻批判者的情绪状态及可能的情感投射Fiction(虚构):剥离夸张失实以及个人”批判“部分,从情绪拉回事实,聚焦事实本身

方法二:启动自我认知重构程序象限归因:可以随手用身边的笔和本子,简单写写画画,用四象限矩阵法,把此刻得到的批判内容做归因分析,帮助自己平复情绪状态的同时,更好地理性面对可能的现实问题。反向工程:以下两个比较成熟的工具推荐转译法:将批判内容转译为需求清单(例:你的“方案不落地”啊→转化翻译为:“需要增加实施路线图”)奔驰法SCAMPER:进行创意重构(替代、合并、改造、调整、移用、消除、反转)

方法三:建立个人的“反脆弱”系统这里我个人最推荐的是“正念认知”(可参考之前的相关分享:“正念”对职场人到底有啥用?-正念教练系列(3))。再补充两个小方法:能量补给:建立自己的每日"成就账户":每日记录3项你觉得已经得到的,或者自己觉得应该得到的“认可”,最好是用笔或电子手段等记录下来,这个总结思考、以及手动记录的过程,本身就很重要!找朋友、组“搭子”,组建"成长联盟":职场中的各种“搭子”,后者与3-5位跨领域伙伴结识起来,经常相互沟通面谈交流,给自己建立“正反馈”的圈子。认知增强:定期进行"红队演练"(比如每周一次):自己主动寻求“高质量的批判”。其实我们并不是反对健康正常的批评,升级版:也可以考虑适当时候,给自己实施"脆弱暴露":在低风险场景里,主动接受批判,给自己做“抗挫演练”。比如有些公司,内部就有“红蓝军”,鼓励相互PK“挑刺”,以此达到内部主动演化成长的目的。

组织里也可以有积极的尝试,比如某车企某部门就将“建设性批判指数”纳入绩效考核时,批判文化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求每个批评必须附带改进方案,并与OKR系统深度耦合。半年后,无效批判减少68%,创新提案增长240%。将本能的防御机制,升华为组织进化的协同工具,这也是职场批判最该有的方向和出路。

神经学家赫布(Donald Olding Hebb)曾说过:“一起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

在脑科学视域下,每一次高质量的批判应对,都在重塑我们的神经可塑性: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形成新的连接通路,逐渐将“批判-恐惧”的应激反应,转化为“批判-成长”的认知积极正念跃迁。

当职场人学会正确积极面对职场批判,并以此锻造自我认知铠甲,此刻那些曾让我们颤栗的否定声浪,必将成为托举自我专业高度的浪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