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11市入围全国百强城市:东莞第20,中山第48,湛江第83

城市中的每个角落 2025-02-26 22:31:02

2025年GYBrand全国百强城市榜单近日揭晓,广东省以11个城市入围的亮眼成绩再次领跑全国,展现出强大的区域经济韧性。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凭借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优势,形成了以深圳、广州为“双核”,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梯次跟进的协同发展格局。

此次上榜的11座城市中,既有稳居前十的深圳(第3)、广州(第4),也有东莞(第20)、中山(第48)、湛江(第83)等后起之秀,充分体现了广东“多点开花”的均衡发展态势。

这些城市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持续发力,成为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东莞第20

在珠江三角洲东岸,东莞这座曾经的"世界工厂"正以惊人速度完成着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2024年,当这座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8万亿元大关时,人们发现这个传统制造业重镇已悄然蜕变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增长极。

东莞的产业转型始于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深耕细作。在松山湖科学城,华为终端总部犹如磁石般吸引着上下游企业,方圆30公里内聚集着超过2000家配套厂商。

这里每平方公里就诞生1.2项发明专利,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从芯片设计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闭环。更令人瞩目的是,OPPO、vivo等本土品牌通过自研芯片突破技术壁垒,在折叠屏手机市场斩获全球35%的份额,将"东莞制造"的标签升级为"东莞智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这座城市注入新动能。滨海湾新区内,紫光集团投资的半导体基地正以每月3万片晶圆的产能改写行业格局;水乡新城的人工智能产业园里,京东智谷的物流机器人穿梭于自动化仓库,其智能分拣系统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0%。42%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背后,是东莞对创新要素的系统性重构——全市建成12个新型研发机构,年均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

在寸土寸金的湾区腹地,东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破解土地困局。"工改工"政策撬动1.2万亩低效用地转型,腾挪出的空间不仅承载着大科学装置,更孕育出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滨海湾新区通过连片改造打造的"数字港城",将5G基站密度提升至每平方公里15个,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提供完美场景。这种空间再造催生的"磁场效应",使东莞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招商引资竞争力十强。

当穗莞深城际列车以5分钟间隔穿梭湾区核心城市群,东莞的枢纽价值得到几何级释放。佛莞城际直连广州南站的38分钟通勤圈,吸引广深科创资源在此交汇。

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对"流量"的创造性转化: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里已建成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吸引27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此破解"卡脖子"难题。

这座"双万城市"的进化密码,在于始终将人的发展置于城市逻辑的核心。2024年新增的5.2万个基础教育学位中,有1/3配置在产业工人集聚区;8家新建三甲医院创新"医工结合"模式,将生物医药研发与临床治疗无缝对接。

在长安镇"产业社区"试点,保障性住房与研发中心仅一街之隔,工程师步行上班途中即可完成早餐、健身等生活需求,这种"500米幸福半径"的设计理念,正在重塑现代产业城市的空间伦理。

站在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坐标点上,东莞正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化转型。城市运营中心的大屏幕上,36万个物联网终端实时感知着城市脉搏,通过AI算法提前30分钟预警交通拥堵,调度应急资源。这种虚实融合的治理模式,使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保持着手工作坊般的治理精度。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工场"的蜕变,东莞的转型之路揭示着中国制造业进化的深层逻辑:当土地红利消退,唯有通过科技创新、空间重构和人文关怀的三重奏,才能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这座城市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生产函数的重构,是创新生态的重塑,更是人与城市关系的重新定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世界级舞台上,东莞正以"硬科技+软实力"的组合拳,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样本。

中山第48

中山正以湾区坐标系重新定义城市能级。当深中通道的钢铁巨龙跃出珠江口,这座曾以“一灯饰”“一红木”蜚声海内外的制造业名城,开启了从专业镇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跨越的蝶变之路。在“黄金内湾”战略版图上,中山以“东承西接”的枢纽雄心,书写着湾区西岸的崛起传奇。

产业能级的跃升首先体现在“老树新枝”的转型智慧中。依托“旧改+工改”释放的1.8万亩产业空间,中山在火炬开发区打造出千亿级创新极核。

智能家居产业通过物联网赋能,将传统灯具升级为智慧终端,实现从“点亮房间”到“智控生态”的跨越;光电显示产业依托深中产业走廊,构建起从玻璃基板到8K超高清显示的完整链条;健康医药领域,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抗新药打破国际垄断,带动生物医药产值三年增长180%。明阳智能更将风电叶片长度做到126米,相当于42层楼高的“海上捕风者”,驱动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23%。

交通格局的重塑则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三纵三横”轨道交通网正将地理中心转化为要素枢纽:深中通道使深圳前海与中山翠亨形成“半小时科创圈”,广中珠澳高铁衔接横琴自贸区,南中城际直通广州万博CBD。

这种“轨道上的都市圈”效应,让中山去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在深中通道西端,湾区未来科技城已集聚47家科研院所,昔日的滩涂地变身“湾区硅谷”。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阡陌纵横的乡土大地。“村改居”2.0模式创新破解城乡二元困局:通过将354个村级工业园整合为28个现代产业园,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形成产业基金,村民变股民年年享受分红。

古镇镇海洲村将300亩零散地块整合开发,引入智能照明产业园,村集体年收入从800万元跃升至5600万元。这种“土地整理+产业导入”的共生模式,使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五年下降,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至38%。

站在深中通道通车的历史节点,中山正以“三个中心”重构城市价值:依托万亩产业空间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借力轨道交通网打造要素配置中心,通过城乡融合实践探索共同富裕示范中心。

当湾区城市竞逐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竞争,中山给出的答案是——用空间革命激活存量优势,以制度创新释放乘数效应,在“黄金内湾”的澎湃潮声中,奏响西岸崛起的时代强音。

湛江第83

位列全国第83位的湛江市,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西翼主中心,正以亿吨大港为依托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三号高炉投产、中科炼化二期项目启动,推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链加速成型。

2024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5亿吨,4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的竣工,使其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基地。在海洋经济领域,湛江深耕水产种业“芯片”,建成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水产总产值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

作为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连接点,湛江通过广湛高铁实现90分钟直达广州,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的启动更凸显其门户价值。

城市能级的提升带动了公共服务跨越式发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湛江湾实验室突破海水稻耐盐碱基因编辑技术,这座曾经的“省尾国角”正蜕变为粤西科教文卫高地。

总结

从深圳、广州的龙头引领,到东莞、佛山的制造突围,再到中山、湛江的区域崛起,广东11城的集体进阶印证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发展战略的成功。珠海(第39)、惠州(第45)、江门(第65)等城市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突破,与汕头(第71)、肇庆(第86)的特色产业形成互补,共同构筑起更具韧性的经济生态系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2.0阶段,广东正以“硬联通”促“软衔接”,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持续领跑,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广东样本”。

0 阅读:44

城市中的每个角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