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出口管制新规,暴露出美国的“黔驴技穷”

夜春阅览趣事 2025-02-06 00:18:12

近期,美国最新发布的AI芯片出口管制新规,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科技竞争的紧张态势。中国被列为第三等级,几乎完全被封锁在美国高端AI芯片的供应链之外。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以科技为武器的全球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意图通过限制先进技术的出口来遏制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

然而,这一举措暴露出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黔驴技穷”。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过去几十年美国凭借其技术创新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等国家的科技迅猛发展,美国的“技术霸权”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固然表面上是一次针对中国的压制性措施,然而随着政策的逐步深入,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已然显现。早期的技术封锁对中国的影响或许深远,但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全球供应链的逐步分割,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会导致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日渐弱化。

早在2022年4月,台积电就高调宣布,要在未来三年豪掷1000亿美元,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设厂。紧接着,7月底三星更是财大气粗地放出消息,计划投资2000亿美元在美国兴建11座芯片工厂。

英特尔也不甘示弱,大力推行IDM2.0战略,不仅在美国投入超过千亿美元,还打算在未来十年向欧洲砸下800亿欧元,专注于先进芯片的研发和产能提升。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源自美国的芯片法案。

说完了芯片法案背后,主要是对中国芯片制造发展的制约。芯片法案原文多达1034页,其中“中国”一词出现了11次,每一次中国都被列为特别关切国家。

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资助的芯片公司,禁止在中国及其他特别关切国家建厂扩产,更不允许建造先进制程的生产线。这无疑是一份赤裸裸的排他协议,而且法案还限定了长达10年的期限。

众所周知,芯片制造,尤其是高端芯片工艺制造,一直是中国芯片产业的“卡脖子”环节。中芯国际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到两代的明显差距。台积电在南京拥有16纳米和28纳米的芯片工厂,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大陆生产28纳米以下先进工艺芯片的公司。

尽管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在大陆建厂不太可能直接进行技术转移,但却能培养大量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了中国芯片制造的进步。然而,芯片法案的出台,却将这种可能性彻底扼杀。

那么,美国推出芯片法案,究竟谁能从中受益?业界普遍认为,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公司,如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等拥有先进制造工艺的企业将成为最大赢家。

曾几何时,英特尔凭借“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协同发展的TikTok钟摆战略,稳坐全球芯片霸主的宝座。与苹果、AMD、英伟达、高通等采用无晶圆厂模式的公司不同,英特尔采用的是垂直整合制造模式(IDM),这种模式让英特尔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都具备强大的实力。

但近年来,英特尔却陷入了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错失了极紫外光刻(EUV)的技术路线,让台积电和三星抓住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不仅使英特尔失去了芯片公司的龙头地位,股价和市值也大幅下滑,甚至还被AMD反超。

不过,英特尔也在积极寻求改变,新任CEO Pat Gelsinger上任两年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芯片高端制程的研发和制造上。2022年年初,英特尔宣布未来将投资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8座现代化晶圆工厂,并计划将俄亥俄州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

当然,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离不开芯片法案的支持,有分析指出,英特尔有望获得芯片法案超过30%的补贴。相比之下,台积电和三星等非美国公司,由于法案中特别设计的“二选一栅栏条款”,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即便没有这一限制,这些公司是否会将最高端的工艺迁至美国,也存在很大的疑问。毕竟,芯片制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是他们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筹码,不太可能轻易拱手相让。

但无论如何,美国试图锁死中国芯片发展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芯片法案只是美国布局的一部分,是其组合拳中的一招。

芯片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前面提到的那些芯片巨头公司,正是依靠全球化产业细分,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而发展壮大。

然而美国出台的芯片法案却是典型的“逆全球化”操作,试图通过补贴强行将资源吸引到本国,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成本高的问题。

这反而可能成为中国的机遇,别人越是搞本土保护,我们就越是要扩大开放合作。无论是对外国企业还是本国企业,都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很多人对“自主可控”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就是要一切都自己做,容不得半点外国技术。这种想法十分狭隘。

中科院计算所的李国杰院士和孙凝辉院士曾专门撰写文章,探讨我国信息技术体系的自立自强之路,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朋友。

文章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构建开放可控的国家技术体系。

我的理解是,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因觉得技不如人而悲观丧气,也不能盲目追求狭义的“国产”安全感,更不能以“自主可控”为借口去攻击和打压其他技术路线,而是要继续扩大国内外合作,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术和资源。正如文中所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抵制“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关门主义倾向。

同时我们要不断关注和寻找换道超车的机会。这里强调的是“换道超车”,而非“弯道超车”。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弯道超车风险极大,弄不好就会翻车。在跟随国际先进水平并寻求超越的同时,寻找换道超车的机遇或许是中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应该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在量子计算机、超分辨光刻设备、类脑芯片、开源处理器芯片以及新能源、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中国的科技实力并不弱。在摩尔定律逐渐式微、传统硅基芯片逼近原子极限的当下,换道超车的机遇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这场芯片产业的全球博弈中,中国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避免认知误区,积极寻找换道超车的机会,就一定能够在芯片产业的赛道上实现突破。

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让中国芯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见证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未来!

部分文本素材来自@老石谈芯

0 阅读:0

夜春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