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才:筛选之后,还要培养

芥菜树下 2025-02-04 11:51:08

“人才是筛选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在许多场景中,这句话非常符合职场的现实。

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原因:成本。

培养人才,是需要花成本的。包括投入的真金白银,时间成本,以及为此可能会产生的机会成本。

任何一个团队,——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家底雄厚的也好,捉襟见肘的也好,它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你在这里花掉了资源,就无法将该资源用在其它地方。因此,在某件事情上能够承担的成本,是有限的。

而人才,说到底,就是一种生产力。也可以说,是输入成本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叫人才?在某一方面有本事有才能的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实用的意味。就是要能做事。假如一个号称人才的人,比如说藤校985211硕博等等,进了你的团队,却啥事儿也做不了,做不成,那就称不上人才。——至少,在现状之下,此时此地此人,称不上人才。讲得直白些,还不如把办公室搞得干干净净的保洁。后者的工作中,你支付了费用,获得了清洁环境。从这个角度,后者是更加实至名归的人才。

能够起到作用的人才,才叫人才。这就是筛选的意义。筛选,虽然听上去有主动方和被动方,但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涉及到人才与环境的适配度。彼此合适的,留下来发挥。不合适的,再牛的表象,也无济于事。

如何筛选?很简单,找到有想法有热情的人,提供可以发挥的环境。

首先要有某种程度的认可。比如,团队的价值观,工作方式,长期短期目标等。不一定要全部认可,但至少要有一些认可。即使做不到百分百的拥抱,也不至于反感抗拒。然后,才能在这个环境里发挥作用。

其次是有一致的预期。无论是个人的表现,团队的支持,目标的达成等等,看法不能南辕北辙。早点把想法不一致的筛掉,省得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一无所获。特别是有一些工作,需要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就更需要经过认真的筛选。

筛选之后,是不是就完事儿了呢?当然不是,还要提供发挥的环境。也就是说,

筛选之后,还要培养。

假如没有适合成长,能够做事的环境,即使筛选出了优秀的人,也做不了事,成不了才。芥菜树下看,这当中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团队与个人之间,需要不断更新的互相了解,以找到更多的一致。团队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让人才得以发挥。两手一摊,“你去做吧”,

——这种做法听上去是大胆信任,实际上是不负责任。

无论在哪一个团队中,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动作。不能在看到无人可用之时,才想到开始培养。更不能在缺乏长期思考的情况下,直接把任务压下来,——还美其名曰培养人才。

这种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挖坑。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