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字词注释
左迁:唐代以右为上,“左迁”即降职。
蓝关:即蓝田关,又称峣(yáo)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
示:给某人看。
湘:韩湘,韩愈侄子韩老成之子,就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一封:一份(谏书),指《论佛骨表》。
朝奏:早晨呈上奏章。
九重天:代指皇帝。宋玉《九辩》:“君之以九重”。
潮州:今广东省潮阳市。
圣明:对皇帝的尊称。
除弊事:除掉有害的事情,指迎佛骨之事。
肯:哪敢。
衰朽:年老无用。
残年:老年的残余岁月。
秦岭:指横豆陕西南部的山脉,由长安去潮州必须越过秦岭。
应有意:应该有打算(指下句收骨之事)。
瘴江边:瘴气弥漫的江边。“瘴”是一种毒气,古人认为南方多瘴气,这里喻指要去的地方环境恶劣,所以才有收骨之说。看来韩愈是抱着必死的心情赴贬地的。

诗词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要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本想为国家兴利除弊贡献力量,不因为衰老就保命度残年。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无法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心意满满,正好在瘴江边收我的尸骨吧。
特色赏析
唐代,佛教在我国广为流传,盛唐就有唐僧取经的故事,并有大雁塔、白马寺、少林寺等佛教圣地。中唐时,唐宪宗笃信佛教,他决定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到皇宫供奉,为迎佛骨将举行盛大仪式,铺张浪费,劳民伤财。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为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写《论佛骨表》谏止迎佛骨,结果惹恼德宗欲处以极刑,多亏群臣相救免得一死,被贬往荒远的潮州,令即日起程连家属都来不及跟随。韩愈这年五十二岁,孤零零一人上路。走到蓝关,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写此诗向韩湘倾诉远谪的心情。韩愈反对迎佛骨,一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二是为了破除迷信,他冒死给皇帝上书劝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勇气和胆识。
首联先诉说被贬经过,点明被贬的原因:只因一封奏章被贬,而且“朝奏”“夕贬”,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贬谪的地方又是八千里外的潮州,一个荒凉得让人闻而胆寒的地方。头两句平平道来,但已语含不平。二联说明事件的性质:本是一片忠心,不顾年老体衰冒死上书为国兴利除弊,岂知落此下场。韩愈虽然险些丢了性命,仍坚持“除弊事”的观点,绝不低头认罪,骨头是硬的。三联即景写情:一个人孤苦伶仃上路,又逢恶劣天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回首已无去路,不知“家何在”;前望路途遥遥,乃至“马不前”,此景此情令人心头滴血。尾联是对前景的预卜:此去明知凶多吉少,所以嘱托远道赶来送行的韩湘到潮州为他收尸,因为那里瘴气弥漫而有死无生。此时的韩愈心已碎,但骨未软。

这首诗抒发的是忠烈义愤之情,对皇帝的不满说得虽含蓄但不含糊,大有屈原“虽九死其犹无悔”的精神。全诗大气磅礴、义正辞严,具有震撼力量。韩愈反对迎佛骨,言词可能有些偏激,但他针对的是迷信不是宗教,因此获罪是相当冤枉的。封建皇帝分不清宗教与迷信的界限,拿迷信当信仰,显示了思想上的愚昧。在这样一个皇帝手下做事,韩愈的获罪就在所难免了。
从写法看,这是一首散文化的七律。内容上有叙有议、有抒情、有感慨:一联是记叙,二联是议论,三联是抒情,四联是感慨。结构上起承转合严谨,首联起句破题点明被贬事件,二联承上写事件发生的原因,三联转写途中所感,四联写事件可能的结局。诗歌散文化、议论入诗是韩诗的重要特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点,宋诗就是沿着韩愈的这一路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