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唐]李商隐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g zhū chén
宣室求贤访逐臣,
jiǎ shēng cái diào gèng wú lún
贾生才调更无伦。
kě lián yè bàn xū qián xí
可怜夜半虚前席,
bú wèn cāng shēng wèn guǐ sén
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开成(唐文宗年号)二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生于晚唐政治混乱时期,因受朋党倾轧的影响,仕途坎坷,终生不得志,四十五岁郁郁而死。李商隐是晚唐与杜牧齐名的另一颗诗坛巨星,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他写诗强调“言志为最”,主张文质兼美。他的诗辞采艳丽,想象丰富,好用隐喻、暗示、用典等手法,以寄兴深微、达意婉曲见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咏史议政的诗,开掘深远,讽刺辛辣;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最受人称道,有些诗意象朦胧耐人寻味,但有时不免流于艰涩。

字词注释
宣室:汉代皇宫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论国政的地方。
才调:才能格调。
无伦:无与伦比。
可怜:可惜。
虚前席:古人席地而坐面对面谈话,为了能听清对方的发言便将屁股向前移动,叫“虚前席”。
苍生:百姓。
诗词译文
汉文帝求贤若渴征求贤才召见被贬谪的臣子。贾谊的才情和风度超群绝伦。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侧耳倾听,不问百姓疾苦只问起鬼神之事。
特色赏析
《贾生》是一首咏史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之事,含蓄地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曾任大中大夫,后被排挤贬往长沙,就是诗中所说的“逐臣”。

《史记·贾谊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西禧(受禧:举行祭礼,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上(皇帝)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对这件事,大多文人认为汉文帝向人请教虚怀若谷,持赞许态度。李商隐则透过“问鬼神”这一细节发出一番精辟透彻的议论,让人耳目一新。首句的“求”“访”二字确像赞扬文帝虚心求贤,而且“求”的是“逐臣”,简直是求贤若渴了。二句赞扬贾谊才华出众,好像文帝慧眼识人、尊贤任能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前两句丝毫不露贬意,三句用“可怜”突然一转微露贬意;至末句的“不问苍生问鬼神”而讽刺的意图大白,原来皇帝不关心百姓,关心的是求鬼神保佑,“夜半虚前席”并非虚心求教而是求神意切。在写法上,这叫先扬后抑、欲擒故纵。
有人批评这首诗,说李商隐对汉文帝的评价不公道,因为汉文帝在位期间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种批评又弄混了一个问题,即“诗”与“史”的分界。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意图有二:一是感慨贾谊虽“才调无伦”,但遇到只问鬼神的皇帝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李商隐是以贾谊自比,自己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逐臣”。另一深层用意是:晚唐的几个皇帝都崇佛媚道不关心国事,而对文帝的讽刺也是说给晚唐皇帝听的。
诗中表面上是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实则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荒于政事,不顾民生,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也寄寓了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