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现在对考古的热情高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编制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考古行业的前景一片大好。
打个形象的比方,考古学在大众眼中或许就是新闻里常出现的 “挖土” 场景,但实际上,考古绝非仅仅将文物从土里挖出来这么简单。它旨在厘清遗址各个时期的面貌,搞清楚其本质特征,就如同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地理方位上的东南西北是X轴、Y轴,而时间维度则是Z轴,要把各个时期的堆积物研究透彻,这就需要精准辨别土质,绘制器物的标准剖面图,划定建筑遗址边界等等。其终极目标是复原古代社会,往小了说涵盖衣食住行,往小了讲关乎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
考古学习:理论与实践并重若是翻阅考古报告,便能一目了然。考古报告详实客观地记录遗址状况,各类深入的研究论文则会展开科学的推断分析。
考古学本身涵盖众多细分专业,像文物建筑专业,还有文物保护、考古博物馆学等必修、选修课程,这些在各学院官网都能查到。诸如中国考古学、中国建筑史这类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助力全面认知的课程固然重要,但是专业实习才是最有收获的环节。
初出茅庐时,我们总习惯凭借想象去构建对事物的认知,而当真正投身实践,才惊觉收获满满。专业实习还是一块试金石,倘若有志于从事考古挖掘工作,首先得怀揣热爱,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毕竟田野考古的条件通常比较艰苦。
职业规划:多元选择与考量步入职场后,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考试是一道必考题,即便考过,还得凭借项目经验才能拿到实体证书。
我建议本科阶段不要单纯以就业为导向,毕竟真正对自身有清晰认知、做了不后悔人生规划的人凤毛麟角,哪怕是为提升容错率,也应多多充实自我,广泛涉猎各专业、各行业信息,借助多种途径开阔视野。
回归到职业选择问题,如果志在成为教授、研究员,多发论文是关键;想去各省市考古所,就得全方位拓展技能;若想涉足互联网方向就业,那就得多实践,争取进入大厂锻炼。
一方面,像山西、陕西这些考古资源得天独厚的省份极具吸引力,素有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 的说法,四川、新疆等地的考古所也备受同学们青睐;另一方面,经济和文旅产业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的大型博物馆,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城市对文化的热切追求,在此工作活力满满,还能参与前沿项目。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城市、地区都独具特色,考古文博专业的学子基本都能找到心仪之地。
行业洞察:冷静看待考古热如果仅仅出于爱好,并非一定要专升本或读研,能旁听课程、获取知识即可,不一定非要一纸证书。但要是从就业角度考量,在学历要求日益攀升的当下,专升本、读研就显得颇为必要,因为不少岗位门槛已升至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
像北京、上海等地,薪资待遇足以支撑在单位附近租房、日常吃喝、周末短途游玩,还能稍有结余。不过文科专业大多集中在体制内就业,想大富大贵确实不易。
切莫认为考古专业毕业生不去考古现场发掘就是专业荒废,实则各行各业都渴求跨界人才,综合类行业尤其需要综合型就业人员。常言道 “隔行如隔山”,就拿出版社编辑工作来说,出书过程涉及校对、排版等诸多环节,若没有一定知识储备,怎会知晓插图用途,又怎能合理编辑排版以完美呈现书籍内容?
人的发展路径是多元的,学科就如同一台庞大机器,需要各类部件协同运作。专业对口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局限于专业范畴。常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考古工作浩如烟海,老师们常感慨出土文物众多,穷尽一生甚至数代人之力都难以穷尽,学科内容也在持续扩充。
当下,公众对考古热情不减,人力、物力、财力与编制投入不断加大,年轻一代对国风国潮青睐有加,考古领域也衍生出诸多新方向,未来可期。
但以我个人的浅见,面对行业的火热,仍需冷静审视。不少同学高中毕业后仅凭单纯爱好选择专业,或是受夏令营、专题班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感染,就笃定对某学科的热爱。还有些学生是被学科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吸引。
在此我建议大家审慎斟酌自身能力是否与专业需求相匹配。比如若从事田野考古,能否适应艰苦条件、是否具备充沛体力,毕竟可能需要翻山越岭、涉足人迹罕至之地;又或者是否有能力大量阅读,若研究宋代历史,能否啃下整套宋史,能否读懂相关学者的论文。仔细对照考量自身能力后,再慎重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或其他专业。
【文本来源@取景框看世界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