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亦人亦魔,集野蛮残忍与仁义礼仪于一身

平民历史 2024-07-01 16:17:40

“襄子困辱,乃擒智伯。”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概述《赵世家》时提到赵襄子。赵襄子与其父赵鞅(谥称简子)在赵国的崛起中功不可没,所以史家并称为“简襄之烈(功绩)”。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根据《赵世家》记录,晋出公十七年,赵鞅简子去世,太子赵毋恤继位,这便是赵襄子。

赵襄子名毋恤,而赵鞅长子名伯鲁,“伯”是指老大,毋恤未进入兄弟序列。“毋恤”是缺少关爱,可见赵襄子从小不受待见。毕竟,赵毋恤出身低微,“此其母贱,翟婢也”——赵毋恤的生母为从妾,还是少数民族。

关于赵襄子继位时间,《赵世家》与《晋世家》两处记录存在明显出入。

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史记·晋世家》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 、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史记·赵世家》

晋出公因为智、赵、韩、魏四卿私自瓜分土地而恼怒,准备联合齐、鲁一起绞杀四卿,岂料四卿反而联合起来攻打晋出公。晋出公难以抵挡,于是逃往齐国,在半路上死去了。随后,智伯扶持晋昭公曾孙继位,是为晋懿公(《晋世家》中为“晋哀公”)。

《史记》对晋出公之死的记载颇有出入,至于是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还是之后四年(前454年)没必要纠结。赵毋恤接手赵氏时,智氏成为晋国四卿中最强一支。……赵毋恤最终联手韩魏,灭掉智氏,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强,也为赵国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那么,从庶子变嗣子,从忍辱到挫败,“北有代,南并知氏”……赵襄子一系列逆转之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呢?

01庶子取代太子,贵贱逆转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另外一天,姑布子卿拜见赵简子,赵简子召集所有孩子出来看相。姑布子卿是远近闻名的相师,赵鞅让相师看相是为选择可堪大任之人。时间锁定在阳虎投奔赵鞅当年,即晋定公十一年。

当年,稀奇古怪之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赵鞅生病了,五天不省人事。于是延请“神医”扁鹊诊治。扁鹊诊脉后断定,赵鞅并无大病,三天内可痊愈。果然,“居二日半,简子寤”——过了两天半,赵鞅就醒来了。赵鞅宣称自己与百神遨游钧天,且天神暗示赵氏将崛起。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从者怒,将刃之”——又过了几天,赵鞅外出,有人拦住了去路,即使驱赶也不离开。赵鞅随从发怒,准备挥刀斩杀。拦路人自称传达上天的旨意,于是被带到赵鞅面前。“帝令主君灭二卿”,是指范、中行;“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占领代地。上天的旨意明确赵鞅负责消灭范、中行二卿,究竟是哪个儿子占领代地呢?

于是,赵鞅邀请姑布子卿给儿子们看相。姑布子卿看完后摇头道,“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将军的。”这等于说无人可担负上天的使命。赵鞅疑虑:难道赵氏要亡了?姑布子卿又说道:“在路上我曾见到一个孩子,大概也是主君的儿子。”

“简子召毋恤”——赵鞅传唤赵毋恤前来。从此来看,赵毋恤多么不受待见!赵鞅根本没把他当孩子看待。“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赵毋恤惊艳登场,姑布子卿竟不自觉地迎立。而赵鞅却说,这个孩子生母为侍婢,出身低微,怎么可能高贵呢?

“天所授,虽贱必贵。”

“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此后,赵鞅经常与儿子们探讨政事,赵毋恤颇有才能。赵鞅日常留心观察,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才能。

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史记·赵世家》

赵鞅告诉儿子们说:“我藏在常山上一宝符,谁先找到了就赏赐。”儿子们快马加鞭跑到常山,结果什么也没找到。赵毋恤却说:“已找到了。”赵鞅说:“说来听听。”赵毋恤说:“在常山居高临下,可以占领代国。”

“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赵鞅这才确定赵毋恤最贤能,于是罢黜了太子伯鲁,而册立赵毋恤为太子。

02从隐忍到报复,胜败逆转

“晋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郑”——晋出公十一年(即前464年),智伯讨伐郑国。根据《郑世家》记录:“晋知伯伐郑,取九邑。”智伯出兵只为抢占土地。

“赵简子疾,使太子毋恤将而围郑”——赵鞅生病,派太子赵毋恤率兵围攻郑国。“知伯醉,以酒灌击毋恤”——智伯宴请跟随出征的将领,喝醉了酒,便招呼将士用酒强灌赵毋恤并殴打了他。

被人强行灌酒且殴打,赵毋恤遭到严重羞辱!所以,“毋恤群臣请死之”——随从群臣要求以命抵命跟智伯拼了。

“毋恤曰:‘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诟’”——赵毋恤劝说群臣:“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就是因为我能忍受欺辱。”“然亦愠知伯”——但是他心中也非常恼怒智伯。

“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恤,简子不听”——智伯胜利凯旋,对赵鞅说太子没有血性,应该废绌赵毋恤,但是赵鞅并未听从。“毋恤由此怨知伯”,从“愠”到“怨”,赵毋恤憎恨智伯,隐忍不发。

赵鞅死后,太子赵毋恤继承了赵氏宗主之位。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于知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因为智伯扶植晋哀公,所以当时晋国朝政均由智伯把揽,晋哀公无法制衡约束。“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强”——智伯趁机占据了范、中行二卿的封地,成为四卿中最强悍的一支。

“知伯益骄”——智伯越来越肆无忌惮,“好利而愎”的个性(司马光语)暴露无遗。“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并非请求而是索取,韩魏迫于智伯淫威,只能按要求割地给智氏。“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当智伯向赵氏索取土地却遭到否决,赵毋恤对围攻郑国时耻辱怀恨在心。

智伯对赵毋恤忤逆自己恼羞成怒,于是逼迫着韩魏一起攻打赵国。赵襄子无奈逃往晋阳据城坚守。智、韩、魏三家经过一年多围攻,晋阳城仍未拿下。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离间韩、魏,赵、韩、魏三国联手灭掉了智伯并瓜分了智氏土地。在《刺客列传》中,三家灭智伯后,出现了刺客豫让。豫让不仅表现了为知己赴死的英勇,也反衬出赵毋恤报仇雪耻的残忍。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赵襄子怨恨智伯,不仅砍下他头,还刷漆当作酒杯。“饮器”也有解释为便壶。

赵襄子认为豫让有义士之行,所以第一次被擒后释放了他。然而,豫让并未放弃行刺,再次伏击时又遭擒获,豫让无奈自杀。

从忍受屈辱,到残忍复仇,再到义释勇士,赵襄子的面孔不断变换。

03杀姐夫占代地,亲情逆转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赵襄子有个姐姐,是代王的夫人。

代地,赵毋恤成为太子前,赵鞅曾以常山藏宝考察过。赵毋恤的“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与赵鞅不谋而合。赵鞅因此确认废嫡立庶。

然而,赵毋恤占领代地却并非单纯依靠武力。

“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赵鞅下葬以后,赵毋恤仍在戴孝期间,邀请姐夫代王一起登上夏屋山喝酒。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赵襄子安排厨子们手持铜制大勺子为代王及其随从们盛食物。“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在斟酒过程中,让厨子用大勺子捶敲杀死代王及其随从。这一切赵襄子早已私下里部署,所以代王毫无防备,在酒宴中悄无声息地死了。

“遂兴兵平代地”——于是,赵襄子派兵平定了代地。与代王联姻,赵毋恤杀姐夫,父子二人对代地蓄谋已久。

“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笄”是绾发的簪子。当得知代王被弟弟杀死,赵襄子姐姐听后嚎啕大哭,磨利了发簪自杀殉情。“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代地人对代王夫人殉情表示同情,所以就地厚葬并命名为摩笄之山。

“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于是,赵襄子将代地封赏给前太子伯鲁之子赵周,便为代成君。

赵襄子将代地封赏给伯鲁之子,并非为补偿伯鲁之子。姐姐自杀殉情,代地人厚葬,表明代王深受当地人的拥戴,那么代地人必然不甘心赵氏入侵。所以,赵襄子封赏代地,无形之中将代成君赵周置于危险的绝境。

“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伯鲁即赵襄子长兄,前太子。可惜,伯鲁早逝,所以赵襄子封赏其子赵周。

司马迁为何再次强调伯鲁呢?既是承前——“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赵毋恤从庶子摇身一变,取代伯鲁的太子之位;也是启后——“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赵襄子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选择伯鲁之后。

“其后娶空同氏,生五子”——赵襄子娶空同氏生育了五个儿子。也就是说赵襄子并非没有合法继承人。“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代成君赵周死去,赵襄子于是册立赵周之子赵浣为太子。

赵襄子以废嫡立庶上位,其合法性有瑕疵;其次,借鉴晋国灭亡的教训,宗族内斗导致权臣崛起。所以,赵襄子归位于嫡子伯鲁之后。

“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

04晋阳从守到攻,强弱逆转

三国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智氏,共分其地。——《史记·赵世家》

智伯胁迫韩、魏率兵攻打赵襄子的晋阳城,然而一年多竟然没有攻占下来。于是,智伯从汾河引水水淹晋阳。

晋阳城被淹没的仅剩下三版高,城中缺少粮草,已经到了拆除死人尸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吃肉的地步。“群臣皆有外心”,表明赵襄子纵容吃人以及烧尸引起了人心浮动。群臣对赵襄子的野蛮、残忍极度不满,唯独高共仍保持臣子礼仪。

晋阳城危在旦夕,赵襄子于是派张孟同趁夜出城,私下联系韩、魏达成秘密协议,一起联手灭掉了智伯,并瓜分了智氏土地。

国有难可退守晋阳,这是赵鞅临死之际的嘱托。根据《资治通鉴》记录,赵鞅专门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待民宽厚,少敛取税赋。所以,智伯率领三路大军进攻赵氏,赵毋恤既没有去城墙高大的长子城,也没有去仓库充实的邯郸城。晋阳被围困一年多,没有出现背叛现象。由此可见,百姓才是最坚强的城墙!

“于是襄子行赏,高共为上”——消灭智氏,赵襄子论功行赏,高共排在首位。“张孟同曰:‘晋阳之难,唯共无功’”——然而,负责联络韩、魏的张孟同提出反对意见,晋阳保卫战唯独高共没有任何功劳!

“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赵襄子却说,晋阳处于危急时刻,大臣们人心浮动,唯独高共谨守人臣本分。

赵襄子以野蛮开路却播种文明,这既是表彰高共的信念坚定,更是维护宗法制度。

“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于是在百邑给三神立庙祭祀,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神庙的祭祀。

赵襄子为何建庙祭祀?

“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原过在逃亡晋阳路上落在后面,经过王泽时看见了三个人,腰带以上能看到,腰带以下却看不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三人递给原过一节两端封堵的竹子,要求转交赵襄子。

赵襄子斋戒供奉竹筒,打开便发现了灭智氏预言。三人自称天神传达天命,要求灭掉智氏要修百庙祭祀。其实,赵襄子此举与赵鞅生病“神游”类似,为稳定晋阳民心,为占据智氏土地制造的噱头罢了。

“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赵氏北方占据代地,南方兼并智氏,所以成为赵韩魏中最强大的一支。

结束语:

“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赵襄子之弟对赵浣的继位不满,赵浣刚即位就被赶走了,赵桓子在代地自立为王。仅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国人认为赵桓子自立并非赵襄子本意,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杀掉了赵桓子之子,重新迎立献侯赵浣。最终,赵氏传承又回到了伯鲁嫡系一脉。而赵氏一跃成为一方诸侯,赵襄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谋杀代王及其随从、将智伯的头颅制成酒器,赵襄子是一个极其野蛮残暴之人;而义释刺客豫让、还政伯鲁之后代、褒奖高共谨守人臣之礼,赵襄子又兼具春秋文明礼义。

集野蛮残暴与仁义礼仪于一身,赵襄子的善与恶如同亦人亦魔的两面。

0 阅读:49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