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活人靠腿脚,养生看步调"。但最近有网友却很矛盾,跟木子留言说:我也明知走路养生,但气血不足又膝盖痛。这种矛盾,我该怎么破?
木子20几年前在山里曾遇一位老者讲过:“常人走路,用腿之力;懂行之人走路,用腰(带脉)之劲”。这里所提及的腰劲并非是扭动腰部、摆动胯部,而是借助气海穴区域的核心力量来带动整个身体。针对此类问题,今天木子来讲一种独特的行走方式——引气归元步,它既能保护膝关节,又能够自然而然地让气血充盈。
顺应气血的行走三步要领
一,提脚勾尖,激活核心区域
抬脚时自然地勾起脚尖,这个姿势能够促进下肢气血循环。而且通过下肢气血的调动,就好像促进中焦气机升降。传统养生非常讲究“脾胃健体自安”,当动作准确到位的时候,可促使消化系统进行运作。对于长期久坐而产生的肢体僵硬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引气归元步,改善身体平衡
脚掌悬空的瞬间,轻松地且愉快地保持着稳定,就如同那钟摆一般,时刻蓄势待发。大脚趾轻轻碰着地面,这样便能连通脾经;脚跟微微抬起以此来引动足太阳膀胱经阳气,与传统养生理论中的“动静结合”原则相契合。踝关节需要保持自然而,放松的状态,千万不可用力,紧绷。
每日都坚持,引气归元,实际上有助于调节,体内的气机循环,使气血运行更为协调。
三,全掌落地,稳固身体根基
整个脚掌,如印章般平稳地着地,足弓轻松愉快地保持自然弧度,而且想象一下足底涌泉穴在自然地开合着。《素问·五脏生成》中言道“足得血而后能步”,通过这种缓慢落地的动作方式,能够有助于减轻行走时的关节负担,这样的话,这正是行有助于缓解行走疲劳感的关键所在。
行走调养要点
将步频保持在每分钟大约30步会更加适宜。这样做不仅符合传统养生里“缓行培元气”的思想,而且同样能够达到现代运动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晨7-9点进行,宜缓行培土;午后3-5点锻炼,促进代谢
2,春季面朝东方,顺应生发之气;夏季朝南行走,借阳气温煦
3,抬脚时气息下沉丹田,落脚时注意力贯足底
4,练习后双手劳宫穴温熨命门穴区,有助放松
《圣济总录·卷第二十一》记载:“行气贵在缓,急则伤气”,初习者当循序渐进,若出现气短心悸等症,宜暂停练习。这种步伐,就跟悬着停着的动作似的,它不但契合经络运行的规矩,还跟现代平衡训练的原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木子提醒:膝关节有明显不适的时候,建议暂缓练习。而且开始之前,可用掌心轻轻地轻抚后腰区域(也就是第二腰椎旁开两指的地方)来进行预热。其实建议在餐后休息大约四十分钟之后,再进行练习。
《周易》有云:"天运有常",普通人也能走出适合自己的养生节奏。古养生典籍提到:"步履有度,气血自和",我们需要这种"缓柔沉"的练习方式,用最自然的状态激发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看动图是先蹬下沉之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