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最可怕的是心脾两虚!一气血亏,二肠胃差,三失眠早醒睡不着

张张科普 2025-04-17 18:46: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哎呀医生,我这心慌慌、肚子咕咕叫,还老是睡不着,是不是年纪大了就这样?”这句话,我上个月听个三五十回。可我每次都得摇头叹气:“不是你老了,是你‘中气’掉地上了,还没捡起来!”

很多人都不知道,脾虚这事儿要是拖着不管,搞不好就演变成“心脾两虚”,那可真是坑爹又坑娘的毛病,一不留神把你拖进黑眼圈和肠鸣音的深渊。

这篇文章,我就从我的临床经验出发,把“心脾两虚”这回事儿给大家讲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中招?你又该怎么防怎么治?别等失眠、气虚、肠胃差都找上你,才后悔没早看这篇文章!

说到“心脾两虚”,咱先来把这几个字拆开扒一扒。这可不是两个脏器“感情破裂”,而是中医里头气血生化失调、心神失养的一种常见证候。

脾主运化、心主神明,这俩搭伙干活,一个出粮食(气血生化之源),一个分配资源(神志情志)。要是脾虚了——粮食供不上,心神这边就开始“断顿”,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心脾两虚”。

你可能会问,为啥脾虚会连累到心?这就得从“脾生血、心藏神”的中医理论说起。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情精神,离了血的滋养,神就浮躁。脾虚不能生血,心神就得不到濡养,于是出现心慌、失眠、健忘、乏力等等症状。

我有个七十多岁的老病号,山东人,老家靠海,年轻时天天吃海鲜、喝啤酒,晚饭还爱吃得很晚。退休后胃口变差、晚上常常两三点醒一次,白天没精神、心烦意乱。

检查一堆没毛病,西医说“亚健康”,我一搭脉,断定是“心脾两虚”。调理三个月,睡觉踏实了,饭量也上来了,整个人精神焕发,连老伴都说他“像换了个人”。

这就是中医的魅力,调的是整个系统,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说到这儿,咱得问一句:为啥那么多人脾虚,最后发展成心脾两虚?

说白了,就是现代人的日子太“反自然”了。你看现在的生活节奏:早饭不吃、午饭将就、晚饭大鱼大肉,吃完刷视频看剧看到半夜两点钟。再加上压力大、情绪焦虑,脾胃哪里受得了?

中医讲“思伤脾”,你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脑子还想着工作、孩子、房贷,脾胃这边自然怨声载道。时间一长,脾气虚、血生少、心神乱,这三步走,正好合成一个“心脾两虚套餐”。

不同地区的人还真有“地域性”脾虚的表现。比如南方湿气重,脾喜燥恶湿,南方人一不注意就湿困脾阳,表现为食欲差、腹胀、便溏;而北方天气干燥,饮食多油腻,常常脾气燥热不调,容易伤阴耗气。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养生智慧,你得对号入座,才能真正调好脾胃。

很多人问我:“老中医,心脾两虚到底是啥症状?”我这儿列个“症状全家桶”给你看看:

气血亏虚:脸色苍白、嘴唇无华、头晕乏力、出汗多。

肠胃差:胃口差、吃了容易胀、便溏、食少纳呆。

失眠早醒:晚上睡不着、睡着了容易醒、一醒就头昏脑胀。

记忆力下降:脑子像进了雾、记不住事儿、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心慌、心悸、总觉得“心里空落落”。

有这些毛病的,十有八九就是心脾两虚在作怪。别以为是老了,这是身体在“报警”!

那问题来了,怎么调理?吃点啥、做点啥,才能补回这虚掉的气血?

中医讲“虚则补之”,但补得对才行。针对心脾两虚,常用的药方是归脾汤。这方子最早出自宋代《济生方》,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名方。里面用到的药材包括:

人参:大补元气,扶正固本;

黄芪:补气升阳,强脾益肺;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助运化;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酸枣仁、远志:安神助眠;

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一套组合拳,气血同补、健脾养心、安神助眠,对付心脾两虚,那是正中下怀。但不是人人都能照搬药方,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有的阴虚火旺、有的湿阻中焦,得让专业中医来辨证加减。

除了用药,饮食调养也是关键。很多老年朋友问我:“吃啥能补脾又养心?”我推荐以下几样:

小米粥+红枣+莲子+桂圆:补脾养心、助眠安神;

山药炖排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

党参煲鸡汤:补中益气、扶正固本;

白扁豆+薏米+茯苓煲粥:健脾祛湿,适合南方湿气重的体质。

吃饭吃对了,比吃药还管用。脾胃调顺了,气血自然足,心神自然安,睡觉也就不再成问题。

再说说作息。咱们现在流行个词叫“报复性熬夜”,但我看那不是报复,是自残。子时(晚上11点到1点)是心经当令之时,若不睡觉,心神不藏,日久必虚。再加上脾胃在夜间应休息,你非得吃夜宵、看短视频,那怎么可能不伤?

我的建议是,晚上10点前准备睡觉,白天适当午休,避免过度用脑和情绪波动。

我曾经接诊一位来自江西的老师,长期熬夜备课、饮食不规律,导致心悸失眠、食欲差、便秘反复,整个人瘦得像猴。辨证属心脾两虚,配合归脾汤加减,加上艾灸足三里、神门穴,并辅以饮食调理,两个月后,体重回升,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这不是神话,而是中医的系统调理在发挥作用。不是头疼医头的“头条逻辑”,而是调整体的“系统思维”!

中医讲“人以天地之气生”,所以养生也得顺应天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作息、情绪都要随节气调整。特别是现在这春末夏初之际,心火渐旺,脾气易虚,正是调理心脾的大好时机。

我给大家几个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建议:

每天早上喝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健脾开胃;

午后泡水喝点红枣+桂圆+枸杞,养血安神;

每周做三次艾灸,选穴:足三里、神门、脾俞、心俞;

睡前不玩手机,泡脚加点艾叶和生姜,助眠效果一流;

情绪管理很重要,别让烦恼伤了脾,忧思伤心。

你看似睡不着,其实是气血不够用;你以为是年纪大,其实是你“心脾两虚”。

那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不是也有点“虚”?是不是该捡起那掉在地上的“中气”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一起聊聊你“脾和心”的那些事儿!

参考文献:

[1]李延明, 王涛.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9): 1580-1582.

[2]张丽, 刘志宏. 从脾论治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6(3): 220-223.

[3]赵俊峰, 吴建军. 心脾两虚证的辨证施治及调养策略探讨[J]. 中医药信息, 2024, 41(4): 45-4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的一二三.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