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理论中,气血的运行状态一直被视作健康的关键所在。今天木子就来简单讲讲“6总穴”,即足三里、合谷、内关、列缺、委中、水沟。这些穴位既属于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的穴位”范畴,又是现代人日常进行养生保健的实用之法。实际上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巧妙运用这些穴位,才是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点。
6总穴的详细解读与按揉方法
足三里(脾胃)
膝盖下方,四指宽处。下午的时候,腹胀得像鼓一样,准备一个玻璃瓶,将其装满热水,每次在餐前隔着裤子热敷足三里这个穴位,消化功能就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这恰恰就是《针灸甲乙经》中所记载的“主胃中寒”的操作方法。记得湿热体质的人建议改用拇指推压来代替热敷。
合谷(头面不适)
当你头痛欲裂时,试试用笔尾端顶住虎口最高点的合谷穴。旋转按压此穴,不但能缓解偏头痛,甚至连肩颈僵硬都有改善。特别提醒:孕妇以及低血压人群慎用此法。如果说体质属于偏热的类型,而且就可以搭配太溪穴,这样的话就能达成更理想的平衡之效。
内关(情绪)
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的筋脉间隙处,用手机侧边缓缓刮动此处,与此同时配合做七次深呼吸。需留意刮压之时,倘若出现显著的红疹,便意味着近期情绪积攒较多,需借助饮食加以调理。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般能感受到自身情绪渐渐平稳下来;而且此时,精神状态也会更为集中。这般简便的方法,既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又能使身体获得一定程度的放松。
列缺(肩颈僵硬)
手麻木之际,用尺子的边沿,沿前臂的外侧,自列缺穴缓缓推至肘窝;每次推刮之时,配合着手腕画圈这般的动作,不但舒缓了肩颈的酸痛,而且就连鼠标手的症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冬季的话,不妨搭配护手霜,这样能增加滋润感。
委中(腰背疲劳)
位于膝盖后方,横纹的正中间凹陷处。《类经图翼》:"委中主腰疼,膝不得屈伸”。用拳头捶打膝盖后方的委中穴,试试“三轻三重”拍打法(轻拍3下接着重拍1下)比单纯热敷更有效。倘若长期劳损,便可以结合温热疗法,那样的话效果会更加好。
水沟(醒神)
水沟穴不是简单的掐人中。用薄荷膏涂抹此处配合轻嗅,提神效果持续2小时以上。但要注意:阴虚火旺者体质偏燥热,最好把它与太溪穴一起使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过度激发的可能性。
如何灵活运用的建议
时间与节奏:早晨激活足三里,唤醒身体;中午按压合谷,缓解头面部疲劳;傍晚安抚内关,平复情绪
针对性调节:上班族可交替按摩列缺,以及内关,以此缓解肩颈与情绪压力;体力劳动者收工之后,温敷足三里,并且轻拍委中,有助于恢复体力;脑力消耗较大者,早晚轻抚水沟,这个时候配合叩齿练习,能够提升专注力。
个性化体验:无需刻意去追求那种专业的手法,轻轻地适度地按压,就能够依据自身所感受到的情况,来调整按压的力度与频率,进而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保健方式。
通过这些简单而且实用的方法,我们能够让气血得以更顺畅地运行,内在的状态也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