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头一回搞起了军衔制度,经过党中央的慎重考虑,决定在9月27号那天,在北京的中南海举办一个热热闹闹的仪式,给元帅和将官们授予军衔和勋章。定衔的日子已经定了,初步的人选名单也交了上去,但要说谁最终能敲定下来,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罗荣桓作为负责这事儿的头儿之一,现在正为一个人的军阶怎么定而感到十分纠结。让罗荣桓感到棘手的人物,竟是广东军区现在的副司令员刘子奇。聊到刘子奇,他和罗荣桓算是老朋友了,所以罗荣桓对他过去的经历很清楚。但正因为太了解,处理起来才觉得更加棘手。琢磨了半天,罗荣桓干脆直奔主题,找到刘子奇当面就问:“你想拿啥军衔啊?”看到罗荣桓急得满头大汗,刘子奇不慌不忙地说了句轻松的话,罗荣桓一听,顿时大笑不止,不停地夸他。为啥给刘子奇定军衔这么难呢?当罗荣桓问起这事儿时,刘子奇到底是咋回应的呢?
投身革命,履任师长:
刘子奇将军的军衔评定挺棘手的,这主要是因为他那不同寻常的革命历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1900年10月,刘子奇在湖南浏阳呱呱坠地,他的爹娘都是地里刨食的穷苦农民。那个年代,老中国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整天被人欺负打压。他打小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参加革命、翻身做主的想法。革命的风吹到了刘子奇的老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那时候,他还只是工厂里一个平平常常的织布师傅,可受到革命想法的鼓动,他热心肠地参与了当地的农民造反,后来还当上了起义队伍的头儿。
1927年,刘子奇骄傲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带领的浏阳游击小队也顺利转为了红军。因为干得非常出色,过了三年,刘子奇被正式提拔为浏阳赤卫军的第二师师长。刘子奇三十岁那年头一回当上了师长,他的人生新篇章正慢慢翻开,望着前方的道路,他心里满是希望和美好的想象。就在刘子奇满怀信心地打算大干一场时,没过多久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也扭转了他的人生道路。1930年,长沙那边打响了战役,为了让红3军团打得更顺手,党中央让刘子奇带着队伍去帮忙。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刘子奇和战士们拼死抵抗,虽然最后成功完成了任务,但也牺牲了不少兄弟。
打完仗后,刘子奇心里头好好琢磨了一番,觉得自己书读得太少,以至于指挥打仗时不够聪明和高效。结果,刚当上师长的刘子奇做了个让人意外的选择,他放弃了职位,自愿去随营学校进修,想多学学文化知识。大伙对刘子奇的这个选择挺纳闷,毕竟在革命那会儿,升官的机会就像过眼云烟,一眨眼就没了。但刘子奇可不这么想,他觉得学文化才是头等大事,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将领,咋指挥打仗呢?事实证明,刘子奇选对了路,他学完东西回来后,能把书上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上,很快就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他的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次被提拔为师长。
1935年,因为战争的需要,表现一直很好的刘子奇又被党组织委以重任,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当上了师长。他带领着红六军团,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途。一路上,他们战胜了许多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走到了甘肃,和红二方面军成功汇合。长征路上的艰难经历,让刘子奇再次明白学习永远没有尽头的道理。想了想,他又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他决定放弃师长的职位,加入红军大学第二期的学习队伍,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在红军大学那会儿,刘子奇碰巧遇到了也来学习的罗荣桓,那时候,罗荣桓还同时担任着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的政治领导呢。
经过几次打交道,罗荣桓对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的刘子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他了解到刘子奇为了来学习,连师长的职位都辞掉了,对他的这种学习劲头真是打心底里佩服。刘子奇头一回见到特别有学问的罗荣桓,心里头一下子就充满了敬佩。就这样,刘子奇和罗荣桓在一起学习的日子里,慢慢建立了很深的友情,两人成了亲密无间、啥都能聊的好朋友。在红军奋斗的岁月里,刘子奇虽然多次立下大功,可他老是选择放下工作去上学,结果他的职位就一直停在了师长这个位置,始终没有往上升。【乐观豁达,不计私利】
在部队里,刘子奇就像是个大家长,他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周围的战友们。因为每个人的命运轨迹都不一样,所以当刘子奇还在师长这个职位上徘徊不前时,不少后来者已经不动声色地走到了他的前面,有的甚至还坐上了比他更高的位置。对于这事儿,刘子奇心里头一点儿也不妒忌。他那乐观大方、不为自己谋私的性格,让他真心实意地为每一个人感到开心。他觉得吧,自己现在还不够出色,应该把机会让给那些更厉害的人。对他来说,自己担任什么职位其实没啥大不了的,关键是要能打赢仗,能为革命的成功出一份力。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了,刘子奇看到日本鬼子那么凶狠,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战斗。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他做了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的参谋长,跟着部队来到了陕北。在那里,他和大家一起,投入到了开发被称为“北大荒”的那片土地的工作中。看着陕北那片贫瘠的黄土地和过着苦日子的老百姓,刘子奇带着三五九旅的战士们,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吃饱穿暖”的号召。他们一边种地搞生产,一边还不忘打仗,硬是把原来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三五九旅作为南泥湾的开拓者,名声大噪,成了人们口中的英雄队伍。刘子奇也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称赞,还被特别提拔为冀中军区第四分区的副司令。按这势头,刘子奇的未来可谓是前途无量。
大家伙儿都以为刘子奇该知足了,可他偏偏又给人来了个意外。1942年,刘子奇自个儿提出要去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一部继续深造,而且这一学就是足足三年。三年光阴,一眨眼就过去了,可仔细算算也不算短。在这三年里,刘子奇通过刻苦学习,文化功底扎实了不少,但遗憾的是,他也因此错过了不少升职的好机会。对于这事儿,刘子奇完全没放心上,他一点也不发愁,反倒因为学到了新知识而感到高兴。毕竟,这样他就能把学到的理论和实战技巧更好地融合,在战场上赢得更多胜利了。
刘子奇是我党里的一位老资格革命家,他的战斗经历算不上惊天动地,但也绝对是功不可没。这么多年下来,他本来有好多次可以升官的机会,但都溜走了。这既是因为他从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也是因为他对学习有着一股子执着的劲头。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奇终于放下了师长的担子,1952年7月,他转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继续在自己的老本行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淡泊明志,一心为公】
1955年,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头一回搞起了军衔制,在正式授衔前头,部队里头忙着准备授衔的各种事儿呢。罗荣桓是评审团的一员,他坚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仔细查看每位将军的革命经历,想尽力给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哎,老朋友罗荣桓看到刘子奇二十年来都没升过官,心里真是挺纠结的。想想刘子奇在红军时候、抗战时候,都在部队里挑大梁,还立了不少战功,按理说,给个上将或者中将的头衔,那是一点都不为过。可再看看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干的职位,顶多也就够评个少将的资格。
罗荣桓觉得,刘子奇这位老革命,征战沙场几十年,功劳多得数不清,要是只给个少将的衔,心里真有点过意不去。再说,授衔名单里好些比刘子奇年轻的都成了上将、中将呢。这可怎么解决呀?罗荣桓为此感到十分棘手。没办法,他只好亲自去找刘子奇,把心里话直接跟刘子奇讲了。接着,他开门见山地问:“老将军,您心里到底想要个啥样的军衔呢?”碰到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刘子奇心里别提多乐呵了。可一听到老友为了他的事儿这么为难,刘子奇立马心里不是滋味起来。说起来,刘子奇一直都是个志向高远、大公无私的人,对于自己这么多年都没升职这件事,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他觉得,职位啥的都是浮云,能为革命事业拼一辈子,那才叫真的值。
看到罗荣桓一脸苦相,刘子奇咧嘴笑了,拽过他的手安慰说:“老兄,你真是想多了,不管啥军衔,我都没啥意见,完全听组织的,你就别瞎操心了!”然后,刘子奇很认真地说:“其实,咱们队伍里有很多将领,他们的功劳比我大得多,他们更应该被大家看到和重视。至于我嘛,就算给了我少将的荣誉,那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刘子奇的话让罗荣桓大吃一惊,但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这并不意外,毕竟他了解的刘子奇就是这样的人嘛!于是,罗荣桓也笑了起来,不停地夸奖刘子奇的高风亮节。
过了几天,授衔的事情正式宣布了,刘子奇得到了少将军衔。有人觉得给他的军衔有点低,但刘子奇自己挺满意,还乐呵呵地把奖章挂在家里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刘子奇革命经历丰富,不过因为职位的关系,只拿到了少将军衔。这样的评定既公平又合理,正好体现了我党授衔制度不偏不倚的特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因为很多将军都有着宽广无私的胸襟。
刘子奇是革命路上的老将了,他有着特别实在和正直的革命信念。他不看重个人得失,心里全装着公家的事,在革命道路上勤勤恳恳,一直保持着认真负责、不求回报的态度。其实,很多老一辈的革命英雄都是这样,打仗的时候,他们二话不说就上战场,保卫家园;等和平日子到了,他们又主动让出舞台,回到普通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