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天竺岩寺,以黄墙黄瓦为特色,展现了闽南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

厦门所见所闻 2025-03-07 09:20:17

厦门天竺岩寺,坐落于湖里区仙岳山翠竹掩映的幽谷之中,是闽南地区一处集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这座始建于清康熙末年的古刹,历经战火与重建,如今以古朴的闽南建筑风格、深厚的禅修文化以及独特的素斋体验,成为喧嚣都市中的一方净土。

一、历史沿革:百年沧桑,涅槃重生

天竺岩寺的渊源可追溯至康熙五十年至六十年(1712—1722),初建时隐于深山孤岭,人迹罕至,后由漳州南山寺转密上人挂锡重修,以农禅双修的方式延续香火。

至20世纪30年代,妙释寺善琳法师扩建殿堂,使其初具规模。

然而抗战胜利前夕,寺庙毁于战火,仅余断壁残垣。

1998年,经政府批准,南普陀寺明德法师主持重建,梵宇琳宫逐步恢复,大雄宝殿以单层23米高的宏伟姿态矗立山间,成为闽南佛教文化复兴的象征。

二、建筑风貌:闽南古韵,中轴对称

重建后的天竺岩寺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寺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辅以钟鼓楼、罗汉殿、祖师殿等建筑。

整体以黄墙黄瓦为主调,燕尾翘脊与雕花窗棂尽显闽南特色。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配殿则融汇了关公信仰与禅宗祖师文化,展现了佛教与民间信仰的交融。

寺院内古木参天,梵音与鸟鸣交织,营造出“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三、文化底蕴:禅修与素斋,心灵的归栖

天竺岩寺不仅是一处礼佛之地,更以“竹缘阁”素斋闻名遐迩。

竹缘阁占地4000平方米,设18间雅致包间及可容300人的大厅,将佛教文化、茶道与健康饮食理念完美融合。

其素斋摒弃仿荤腥的命名传统,以大豆蛋白、香菇、时蔬为原料,倡导“四低一高”(低蛋白、低糖、低脂肪、低盐、高纤维)的科学饮食观,既传承了宫廷与民间素斋的精髓,又呼应了现代人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食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造型精致、滋味清雅的菜肴,还能于梵音缭绕中感悟“一餐平安菜,吉祥如意在”的禅意。

四、自然与人文:仙岳山中的灵秀之境

天竺岩寺所在的仙岳山,素有“厦门绿肺”之称。

寺院四周翠竹环抱,怪石嶙峋,登山途中可俯瞰鹭岛全景。寺内法堂前的放生池碧波荡漾,与山间的太岁殿、三圣殿等景点形成禅意景观带。

每逢佛教节日,信众云集,香火鼎盛;平日则清幽静谧,成为都市人暂避尘嚣、静心冥想的理想之地。

寺旁的古谚“灵山秀水养心性”,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此地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

五、现代传承:从废墟到文化地标

1998年的重建不仅是建筑的复兴,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明德法师以“农禅并重”的理念,推动寺院融入现代社会。

如今的寺院定期举办禅修营、佛学讲座,吸引海内外游客与修行者。其素斋文化更成为厦门旅游的一张名片,2012年入选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天竺岩寺的复兴,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也为厦门增添了“佛国鹭岛”的禅意底色。

结语

厦门天竺岩寺,是一座跨越三百余年的历史见证者,亦是一座承载现代人精神向往的文化灯塔。

无论是登高望远的豁达,还是素斋养生的清欢,抑或梵音涤心的宁静,这里都以包容的姿态,为每一位访客提供身心的栖居之所。

正如寺内碑文所言:“纷繁浮世外,此处得清凉。”天竺岩寺,正是鹭岛喧嚣中的那一抹永恒禅意。

0 阅读:1

厦门所见所闻

简介:游弋字里行间,尽数人间百味。专注厦门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