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万石植物园的葱茏叠翠间,藏着一座与鼓浪屿隔海相望的古刹——太平岩寺。
这里巨石嶙峋、古木参天,飞檐雀瓦与林间泉鸣相映成趣,既是佛门清净地,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栖居。
自明万历年间肇建,这座寺院历经道佛交融、战火涅槃与时代新生,终以“禅净双修”的庄严道场与自然奇景的完美融合,成为鹭岛文化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太平岩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初为道教宫观“太平观”,供奉玉皇大帝,见证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多元性。
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守金厦抗清,常于此地研读兵书,其东渡台湾后,寺院一度荒废。
清乾隆初年(1736-1745年),南普陀寺住持如渊和尚募资重建,镌刻“极乐天”于岩前巨石,正式改为佛教寺院,但仍保留道教“天坛”,形成独特的佛道共存格局。
此后数百年间,寺院历经火灾、战乱与时代变迁,几度兴衰。
民国时期,高僧弘一大师曾在此静养,菲律宾华僧性愿法师创办“觉华女子佛学苑”,为近代佛教教育注入新机。
2000年,世澄法师率僧众恢复寺院宗教功能,重建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等,终令古刹重现唐代古建风韵。
太平岩寺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与万石山自然奇景的浑然天成。
寺前四块巨石天然叠合,形如笑口,镌刻“石笑”二字,位列“厦门小八景”之一。侧峰巨岩状若大象朝拜,更添禅意玄妙。
寺内建筑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次第展开,唐风飞檐与磊石丛林相掩映,尤以8.8米高的花岗岩送子观音像最为瞩目。
观音立于灵山鳌头,慈目低垂,怀抱婴孩,尽显庄严与慈悲。
寺院深处,弘一书院与放生池静卧林间,前者承袭大师精神弘扬慈善,后者碧波映天,成为信众涤心的秘境。
而寺外“茶人之家”旧厅,曾是园林营业之所,现为游人品茗观景之地,古今交融间,禅茶一味。
太平岩寺以“禅净双修”为宗旨,常年举办水陆法会、弥陀佛七、禅修班等活动。
每年新春万佛消灾祈福法会,信众云集,焰口施食、圆满斋天等仪轨庄严,祈愿国泰民安。
寺院还与闽南佛学院合作,开设居士佛学班,从初级至专修班层层递进,并举办夏令营、朝圣等活动,成为现代人修心问道的桥梁。
文化传承上,寺院深植弘一大师精神,2017年成立“弘一慈善基金”,十年助学惠及贫困学子,将佛教慈悲与公益事业结合。
此外,寺院多次承办国际佛教交流活动,接待东南亚高僧参访,成为厦门佛教对外窗口之一。
太平岩寺的现代复兴,离不开现任住持世澄法师的愿力。
这位闽南佛学院出身的法师,自2000年入驻后,奔走筹款、重建殿堂,以“悲、智、愿、行”的菩萨精神凝聚十方善信。
寺院不仅恢复传统法会,更创新推出青年佛学班、禅修体验等,吸引年轻群体亲近佛法。
其主持的弘一书院,更以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形式,让古刹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空间。
厦门太平岩寺,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活化石,亦是当代人心灵的归栖之所。
从郑成功读书处的烽烟往事,到弘一大师的禅影梵音;从“石笑”奇观的天然禅趣,到送子观音的慈悲法相,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岩一木皆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智慧。
若您漫步万石植物园,不妨循着泉声拾级而上,在古刹钟磬中,感受这份“极乐天”的清净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