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立新中国,共产党人先后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许世友和耿飚也是其中两名。
这二位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很会打架,军中闻名,或许有人会发出疑惑,他们两人若是打起架来,谁会打赢呢,谁才是红军中第一能打的人呢?

许世友曾经找过耿飚,想要和他比武,但两人一握手,耿飚就说许世友不是他对手,两人最终也没有决出胜负,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虎将耿飚属于红一方面军的优秀将领,在军中,他先后参与了历次反围剿,还参加了漳州战役,后来形势恶化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耿飚作为红军前锋,为渡过潇江连夜赶路,最终成功开辟了西进的道路。

在湘江作战时,为了守住红军的后路,耿飚率一个团死死顶住了敌人十五个团的攻击,并且还安然撤退,这个团就此一战成名,后来人们一提起耿飚,就会说,是那个以一敌十五的吗?
在红军四渡赤水的时候,耿飚政委杨成武奉命突袭占领娄山关,为红军打开通道,他们趁着夜色发起对娄山关的突袭,轻易攻破了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

耿飚的父亲曾经在皇宫里面当慈禧太后的侍卫,他艺高人胆大,孔武有力又忠心耿耿,所以还得到过慈禧太后的夸奖,慈禧赐予他虎头双钩作为嘉奖,后来父亲年老回乡后亲自教授儿子武艺,父亲十分严格,儿子也十分刻苦,教得耿飚拳能打虎,箭能射鹰。
在延安大生产运动当中,由于生活困难,耿飚曾经领着猎户上山打猎,单一个月就打死了四只老虎七八只豹子,把百兽之王当猫打。

曾有一只老虎送到总部去,毛泽东朱德等人看见了都十分惊讶,毛主席请朱德把这只死老虎扛起来,朱德左看看右看看,又上手试了试,在耗尽力气之后,终于摇了摇头。
连老虎都不在话下,怎么不愿和许世友比武呢,难道是害怕了吗?

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位优秀将领,小时候由于生活困苦,曾经到少林寺出家当和尚,学会了十八般武艺。
一次回乡时,很巧或者说很不巧,许世友碰见了个鱼肉乡里的恶霸,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那里见得人间疾苦,于是只好将恶霸打死,随后许世友为了躲避缉捕去当了兵。

他先是当了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兵,但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吴佩孚被打垮,他投诚进入北伐军,在这里接触了共产主义。
随着国共决裂,许世友回到家乡麻城县,参与了黄麻暴动,之后在红四方面军中屡立战功,之后随部队向川陕地区转移,在川陕苏区,他参加了万源保卫战,坚守阵地足足三个月,让敌人撞的头破血流,击败了远强于自己的对手。

在这之后,他跟随部队西渡嘉陵江,在川北懋功跟中央红军会师。也正是在这里,许世友见到了耿飚。
听说红一方面军里有个叫耿飚的人十分能打,这让许世友产生了争斗之心。

很多士兵也在讨论,耿飚是自家父亲教的,许世友是在庙里学的,谁更能打?家传武艺或许教得更精良,但许世友在外游历多年颇有实战经验或许更厉害。
究竟谁强,这就要现场切磋了。

于是许世友找到了耿飚,提出了比试的要求,耿飚原本很热情,双方伸手互握,但听见比试的要求,耿飚冷静了下来,他握着许世友的手说:“不要再比了,你不是我的对手,你走吧。”
许世友听完,还是要求切磋一番,但耿飚借口军务缠身,马上就要去开会,没有时间相比,推脱了,许世友只得悻悻离去。

为什么二人不比试呢?
为什么不打习武之人,拳脚上的功夫是马虎不得的,因此武艺高的人手劲往往很大,所谓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耿飚一握上手,就对双方的武艺有了大致的估计,因此不必切磋,免得挂彩了脸上不好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红一、四方面军刚刚会师的时候,红一方面军经过连续战斗,部队已经损失到只剩下不到两万人了,而此时四方面军足足有八万人,四方面军的强大让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萌生了不臣之心,他开始试图对中央及红军施加自己的影响。
中央红军一些人受到影响,比如红一军团的林彪,就错误的作出了判断,他认为张国焘的路线才是正确的,不然的话,为什么张国焘的兵更多?

这个观点遭到了叶剑英的质疑,叶剑英不紧不慢的说:“这么说来,蒋介石的兵最多,他一定最正确吧?”这一句话把林彪问住了,林彪以后再也没有说过张国焘路线的好话。
因为张国焘的影响,两军的关系非常紧张,相处的很不友好。

耿飚看出了两军的紧张氛围,他试图弥合这种关系,如今许世友找来比试,正是两虎相争,在切磋中肯定会有人落败,而不论谁输谁赢,都会让形势恶化。
耿飚不愿意看到红军打红军的事情发生。
后来两军果然兵戎相见,最后耿飚随军向北到达陕北,而许世友则跟着张国焘南下入川。

两军相遇时,四方面军由于更强的缘故,士气更盛。许世友应该也是受此影响才打算比试,他心中未必有争强好胜的意思,但耿飚却决不能和他相争。
至于为什么当时耿飚说的是“你不是我的对手”而不是服软表示“我不是你的对手”呢?
或许是当时的特殊氛围吧,当时两军关系十分微妙,中央力图争取张国焘,而张国焘却想着怎么夺权,为了喂饱这只老虎,周恩来把自己红军总政委的头衔都让给了他。

耿飚政治嗅觉十分灵敏,在这个时候,他即便不能帮上什么忙,但起码不能添乱。如果耿飚此时示弱,很容易导致对方看轻自己,这当然是耿飚无法接受的。
耿飚不能不拒绝他,在拒绝之后自己最多会被指责为人傲慢,但如果真的比试的话,带来的影响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两者相害取其轻,所有耿飚最后选择了拒绝。

或许当时还有其他更符合情况的话,但急切之时难以想到,作为一名武将,能做出这样的回答已经很好了。
在军事生涯结束之后,耿飚转向外交领域,并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厨房阿尔巴尼亚回来,说阿尔巴尼亚把中国援助的东西乱丢,用起来还十分浪费。毛泽东评价耿飚说:“敢说真话,是个好大使。”

许世友在随军南下之后在百丈关大败亏输,不得不掉头北上,最终与耿飚殊途同归,到了陕北。再后来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耿飚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努力维护了双方的关系,又不卑不亢,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消弭了一场争端。
信源:
许世友百度百科
耿飚百度百科
[点赞][点赞]
扯淡,不懂就乱发
不知所云
乱七八糟。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