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延安》的演出安排在晚上七点,四点半多我们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出来,自然还有时间去清凉山看看。
车是从一个村子穿过的,外地人当然不可能知晓。这是山路,坡很陡,但路很近,很快便到了山顶。我猜想走这里是当地人直接上山进香的地方,可能不属于景区范畴,所以不必购票。
上网搜索延安清凉山,才知道清凉山万佛寺为宋代石窟;1937年1月—1947年3月期间,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就设在清凉山上,所以这里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凉山名胜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诗词、题词等。万佛寺主要有四个石窟,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佛洞南侧上方的“诗湾”,有历代名人学者摩崖题刻50多处。在印月亭南侧有范公祠,祠左右矗立两个“望延亭”。祠中有范仲淹在延州抗御西夏时的戎装像。两边墙壁上镌刻着范仲淹的名词佳句。祠堂门匾额上有“宋朝人物第一”6个大字,对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众多的风景遗迹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车直达山顶,省了登山之累,自然就缺失了观赏沿途风景的机会,省了门票,自然少了体验,这便是有失有得。当然,也是时间上不允许,其实这些都不在计划内,除了宝塔山。
清凉山,山下是万佛寺,山顶是太和殿。站在山顶,依着悬崖边的护栏遥望,宝塔山,凤凰山,延河,甚至整个延安市的总体布局与样貌尽收眼底,尽览无遗。
拍了照准备离开,这里的殿宇不少,你一个个走进去,虔诚地参拜。人生走到现在,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世事无常,也懂得了心怀敬畏,心里总要有神的位置。
在红街观看《再回延安》的演出是最后一项,圆形的剧场外观是黑红竖纹,突出了红色。
这里是一个广场,紧挨着延河,旁边有“喊泉”,孩子们对着一个喇叭口兴致勃勃地呐喊,看河中央的泉口有水柱喷薄而出。
七点准时开演,我们站在门外排着队等着进入。听人说演出红军翻越雪山时会很冷,才明白剧场里会营造一种最真实的场景:雪花翻飞,寒风呼啸。
大门打开,观众涌入,那一刻才明白,这场实景剧是行进式的,没有座位,是走着看的,观众跟随剧情在不断变幻与移动。
过后从网上获悉,“再回延安”由知名导演张冬、丛明玲创作,是国内首部室内红色情景体验剧,于2021年6月乍一推出,就获得好评,甚至场场爆满。
《再回延安》以延安革命历史为背景,以“爷爷”刘宝顺的日记展开,从聆听红军讲述长征故事开始,用倒叙的方式将观众拉回战火纷飞的红色年代。
在刘念的讲述中,人们首先迈进一座巨大的窑洞状建筑,穹顶之上,高低错落悬挂着几十把椅子,红军老战士默默独坐高台,思念着牺牲的战友。
演出分为“四幕”: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的长征路以及一面不朽的旗帜。
在演出的最后,革命马上要胜利,从空中降下一面巨型五星红旗,伴随着《东方红》缓缓下落,当红旗快要触达观众的头顶时,背景音号召大家伸出双手,触摸革命的胜利。
那一幕是全场的高潮,人们真的感受到革命在经过艰苦的长征后终于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那种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
是的,许多观众都是带着眼泪、带着对红军战士信仰的崇敬之情离场的。这是一段长征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沉浸在那样的场景与氛围中,你如何能不为之动容。
红军从长征之初的四万多人,到长征结束只剩下几千人,真可谓九死一生。众多的战友同志在身边一个个倒下了,把生命、把责任也把遗憾、把希望留给了自己,活着的人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所有灵魂的汇聚,就是一簇燎原的星火。
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就是这些仅存的生命,在后来不断发展壮大中,不但联合国民党军队共同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甚至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那一簇燎原的星火,最终照亮了全中国。
八点钟走出剧场,平复了心情,回到现实的生活。当时还没有在延安寻找住宿之地,不如就继续行程,开往下一站靖边龙洲丹霞景区附近,那里的酒店便宜也好订,看路程大概需要三个小时。朋友听了我的提议,也极赞同。或许是第一天出来,大家精神劲都比较足,不急着休息。
而后来才意识到,夜里住进那家预订的民宿,是极正确的决定,虽说第二天没有去真正的景区,但我们却欣赏到了同样真切的丹霞地貌,甚至还可以最近距离地触摸到,比在景区有更真切的体验。当然这是后话。
2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