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李斌;整理:潘磊;图源:蔚来
9月21日,蔚来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创新科技日。
蔚来创始人李斌就蔚来在全栈技术布局、智能驾驶技术,以及数字互联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大约1个 半小时的演讲,并发布了蔚来的第一款手机产品。
以下是李斌的演讲,有删减。
为了搞技术,飞成终身白金卡大家知道蔚来在行业里面,一直有一个口碑说蔚来是服务好,其实我对这个(说法)一直都有点不是那么服气。
(不服气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的服务其实还没那么好,只不过跟大部分同行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决心要大一点。
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家老是说我们服务好,感觉好像蔚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好像是不是投入不太够?
所以我们要做这个创新科技日(NIO IN),全面展示一下蔚来在技术方面的布局。
从2015年创办(蔚来)这个公司开始,作为创始团队,我们就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要做一个全球层面有领先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的公司,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即不去做逆向工程,而是做正向开发。
以前,中国汽车产业更多的是拆解别人的车,这种逆向工程,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如果不去做一个底层的正向的开发,是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的持久的竞争力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说,智能电动汽车对于中国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更多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来自于我们重新可以换道去开始竞争。
所以从2015年开始,蔚来就在全球进行研发布局。
我记得2017年的时候,我跟力洪(秦力洪,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我们俩当时是飞了17个国家去招聘人才,甚至飞成了终身白金卡。
2015年开始,蔚来就在硅谷,慕尼黑,英国,牛津开始布局并招募我们的全球研发团队。
发展到现在,蔚来已经在全球六个国家、13个城市布局了研发团队。
我把研发亏损当成投资打造全球研发能力,肯定也需要持续投入。
蔚来未来确实有亏损,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个亏损当成是一个投资,一方面是研发投资,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投资。
研发投资在财报上都显示得很清楚,过去六个季度,蔚来的研发投入最高的时候接近40亿人民币,基本上最近几个季度都保持30~40亿人民币。
最近好多朋友包括我们的用户,都苦口婆心说斌哥,你不要投这么多钱了,省着点花。
包括同行也是如此。
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也托人告诉我,不要(在研发上)做那么多投入,省着点花钱。
对此我其实特别能理解。
但研发投入这件事情,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行业变革期,我们到底用多长时间维度去看我们的投资回报?
这个(对保持竞争力)非常重要。
所以感谢大家对蔚来的关心,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经营风险。
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会提高效率,但我们会保持研发的投入强度。
现在蔚来的研发,是每个季度基本保持20%以上的一个营收占比,以及30亿人民币投入。
这个投入规模是在我们能承受范围之内,也是参与下一阶段智能电动汽车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的一个基本保障。
到目前为止,蔚来全球已经有这个11000名的研发人员,(人员上)我们基本会保持这么一个规模。
蔚来要在这个研发规模基础上去提高效率,去调整节奏,把优先级做好。
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在全球已经获得和申请中的专利达到了7300项,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用户价值是研发投入的底层逻辑蔚来的这些研发投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大家如果了解蔚来,都知道蔚来做事可能想的比较长远一些,比较长期主义一些。
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波动的时代,长期主义确实风险变高了,回报要相对低一点,但我们有自己的坚持。
所以蔚来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底层思考到底是什么?
其实和我们在2015年设定的公司愿景都是一脉相承的。
具体来讲,蔚来在布局研发体系,进行研发投入的时候,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维度——持续引领创新,从用户利益出发,全生命周期用户体验,体系化效率。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在于后面这三个维度。
第一个当然是从用户利益出发。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去想,这件事情我们能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未必想的那么清楚,或者未必真正捕捉到了用户需求,或者未必真的能够符合所有用户的利益。
但这是我们一个能力的问题。我们的出发点是从来没有变过的——研发的投入能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能不能从用户出发,这是我们的一个底层思考。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非常关注全生命周期的用户体验。
因为汽车产品不是吃一顿饭,也不是买一部手机用两三年。
汽车这个产品每个用户平均拥有五六年的时间,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10 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这样的一个全生命周期里面,怎么保证用户第一天用车,到持续用车,甚至到卖车,或者说在出行领域各个方面围绕着车的这个全程体验到底好不好,都是我们在投入的时候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比较关注体系化效率。
谈到体系化效率,很多人的理解有时候就是省钱。
但我们其实对效率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希望不光是关注短期的局部的成本和效率,我们希望能够关注全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全局的体系化和效率。
当然我们讲的这几点底层思考,是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的愿望,也不代表我们的能力就已经达到了。
我们的方向是这个,但是我们确实在提升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用户体验要考虑到十年之后我还是愿意用两个例子去跟大家讲一下我们的一些底层思考。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智能系统。
蔚来的智能系统,其实不是简单的智能硬件,或者软件。
我们事实上是一个硬件软件一体的思考。
汽车当然可以做软硬解耦。但是总的来说,汽车产品因为它的本身特点,事实上来讲它还是高度软硬耦合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汽车的生命周期非常长,一辆车其实十年后如果有软件方面的问题,你还是要去维护和运营。
以前的车没有这个问题,智能电动汽车就有这样一个需要。所以在考虑我们的研发体系的时候,必须把时间维度考虑进去。
你不光是考虑交付时候的这种用户体验,你还要考虑长期用户体验,以及你的研发组织能不能支持这样一个体系。
如果从一个用户视角,只考虑当下的用户体验远远不够,而是要考虑十年后的二手车、三手车的用户体验。
我不光是考虑车的体验,我还要考虑那个时候的服务连接的体验。
如果从这个视角去想的话,那你的底层系统的架构,就是要做的不一样。
最终,我们希望构建一个穿越这个车的一代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保持一个体系化的效率。
也有很多朋友说,蔚来现在每辆车上配的东西都太好了,能不能砍掉一些?
从短期利益来讲确实可以砍掉一些。
但如果从长期角度,大家想象一下十年后你要维护多少个版本,你能不能维护这么多版本?
那个时候即使你想去维护这么多版本,你的测试环境还有没有?
这都是个问题。
所以智能电动汽车,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一个研发视角——怎么样去从全生命周期,从智能电动汽车的本质去倒推,以终为始去思考自己整个的研发逻辑。
这其实是这个行业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我不敢说我们找到了答案,但是在智能系统这件事情上,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努力。
我们用树来命名这个智能系统(Aspen·白杨、Alder·赤杨、Banyan·榕),就是因为考虑到了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利益,考虑到了全生命周期应该对不同阶段用户需求的支持——我们希望这棵树生长到十年的时候还有人照顾它,而且还是健康的。
换电正在影响用户行为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可充可换可升级”这样的一个加电服务体验。
大家一说蔚来都是换电。换电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体系性的创新,它不是一个点上的创新,它是充分体现了我们体系化效率思考的创新。
比如说研发效率,我们一代平台的车都用一种大小和规格的电池包,甚至我们两代平台,多代平台都可以共用一种电池包。
大家思考一下,这个体系效率如果拉长时间去看的话,它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这里不是讲的不是标准化的电芯,而是标准化的电池包。
如果从标准化电池包的角度来讲,你就知道很多事情的思考视角,和以前的电池行业的思考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随着时间的积累,换电的作用会愈发体现出来。
在以前我们换电站还没有这么多的时候(目前1850座),我们的75度电标准续航电池包和100度电长续航电池包,用户选装的比例是50:50,但今天我们的换电站多了以后,很多用户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不需要为了一年可能就那么一周的长途出行,非要去背那么大的一个电池包。
这个逻辑就变了,所以今天选装标准续航电池包的用户占我们用户数的90%以上。
这个替用户省钱的同时,关键是什么?
节约了社会的资源。
大家想象一下,尽管我们今天的保有量还有点少,但如果我们每年的销量到了100万台,这15%、 20%的电池材料是多么大的一个资源的节约?
这就是体系化效率。
所以如果看一个全局全生命周期的效率,我们这边甚至都在想,有一些用户可能一个月就开几次车,我们能不能提供更低版本(即容量更小)的电池?
当然我们对此有点犹豫,因为容易被别人内涵说蔚来的续航越来越短了。
其实这跟能力没有关系。
但这件事情就体现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我们给用户提供这种灵活升级的服务,一天花几十块钱就够了。
如果一年就一两个星期出远门,你租一下(大电池),那不就几百块钱的事吗?你租十年也就几千块钱。
所以很多用户都问我,说买车应该选什么哪个续航配置的车型?
我的答案就是,选标准续航就够了。
其实大家今天用智能手机,没有人非要把这个手机变成这么厚(加装电池),(手机)电池你用一周的续航有什么意义呢?不就是因为你到处充电都很方便了,不需要设计那么多的电池容量了,是吧?
这都是很容易理解的逻辑。
但在今天这么一个变革期,很多时候大家的观念转变,我们需要给大家一些时间。
帮助用户和物业打官司除了换电,我们一直都说蔚来是“可充可换可升级”。
我们虽然一直都是把“可充”放在前面,但是经常被大家省略掉。
我必须跟大家说,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竭尽全力想办法帮用户安装家里的家充桩,为什么?
因为如果家里有家充桩,电动车使用体验真的就太好。
我们为此还帮用户,去和物业打官司,就是为了帮用户装上充电桩。
另外,我们还在人迹罕至的很多地方,去布置我们的目的地充电桩。
比如说今年,在新疆赛里木湖我们有个充电桩,因为用的人太多了,然后还有一些可以烧油的车也去用,那我们没办法,蔚来用户这怎么办呢?
我们就只能限定时段,让蔚来用户专享,别人就先等一等。
因为这件事被吐槽了很多,说我们没有格局。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80%蔚来的充电体系的电量,都是别的品牌的用户去用的。
谁的保有量大,谁用的就多。
而且我们透露一个好的小消息,就是我们现在充电业务基本上是不赔钱,这个也是为数不多我们几个目前不赔钱的项目。
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这些东西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回到用户的场景中去。
我们想清楚这个事情的终局是怎么样的,终局的体系效率应该怎么样去定义,我们想清楚我们的创新是怎么样去实现体系化的创新,我们想清楚全生命周期下怎么去思考我们的一个体系和(运行)逻辑。
这其实就是我们蔚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跟别人不一样的一些出发点。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不代表我们做的有多好,但是我们是这么想的,也是一直按照我们想的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