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笔者撰写了一篇关于月历效应的推文,探讨了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和月初前五个交易日持有沪深300等A股指数的表现。回测结果显示,此策略长期表现优异,远超长期持有策略。文章推送后,众多读者建议进一步测试周历效应,即分析一周内哪一天的持仓效果最佳。
日历效应要防坑我个人对周历效应持怀疑态度。周历效应与月历效应同属日历效应,而日历效应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解释大多源于行为金融学的事后推论,例如投资者上半月情绪高涨、特定交易日情绪高涨或九月季节转换导致情绪低落等。然而,这些解释的可靠性值得商榷。
例如,我们上周讨论的月历效应,在刚刚出版的西格尔《股市长线法宝》第六版一书中已有论述。历史上,美股最后一个交易日曾表现强劲,但近十几年来这一现象逆转,最后一个交易日反而贡献负收益,而第一个交易日表现出色。
原书是如此介绍的:
因此,各种日历效应实际上只是统计学上结果,甚至可能因为为人所知而失效,如同曾广为人知的“一月效应”(即1月小盘股表现优异),现已失效。
在运用各种日历效应时,笔者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锦上添花策略,即采用小仓位进行测试,以提升整体投资组合策略间的负相关性,此方法行之有效。然而,不可过度依赖,将其作为重仓策略,亦不应过分依赖回测数据。
法定砸盘日与最佳星期一至于不少读者希望了解周历效应的测试结果,我基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笔者模拟了五种交易策略:仅在每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和周五持有该指数。
2005年至今的数据显示,不同交易日持仓的收益曲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每周一持有的策略长期收益最佳;而每周四持有的策略表现最差,长期累计亏损幅度可能超过50%。市场俗称周四为“法定砸盘日”,并非空穴来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2022年以来,每周一持有的策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撤。
值得关注的是,每周三持有A股的策略曾经较为稳健,以稳定程度甚至在2016年前表现优于每周一。然而,2016年以来,该策略收益显著下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用三年(726 个交易日)滚动收益率观察,长期被认为亏损的周四持股策略近年来表现逐步提升。
从下图(2019年至今滚动 3 年)可以看到,周四持有沪深300指数的策略收益率最高,超过周五和周二,远超周一和周三。
其实同类情况也出现在美股。依然来自《股市长线法宝》的统计,美股历史上,周一长期是一个糟糕的交易日,当时有不少论述认为这与周末休息后要上班,心情沮丧有关。周一美国心脏病发的几率高,也是因此。但从下图可以看到,1995 年至 2021 年,周一成了美股仅次于周二第二好的交易日。
可见,单日持股的周历效应缺乏可靠性。与之相比,美股的上半月和下半月效应还在继续甚至加强,顶多是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出现变化。
交易成本不可忽略更何况,频繁进出的策略,投资决策不能忽略交易成本。
即使假设每周一持股策略长期有效,高频交易仍是重大隐患。每周一次的买入卖出,意味着每年高达100次的交易,这对于场外基金而言,将面临7日内惩罚性赎回费的风险,难以实施。利用ETF进行交易,即使单边手续费仅为万分之一,累计100次交易后,手续费成本也将达到1%。此外,买卖价差的损耗也需考虑,长期累积将进一步侵蚀超额收益。
这与月历效应有所不同,月历效应可以避开场外基金的7日惩罚性赎回,从而可以通过C份额以极低的销售服务费实施策略。目前 C 份额销售服务费为 0.4%/年,由于我们持仓仅 1/3 时间,实际开支不到 0.2%。
因此,对于周历效应,仅建议了解其机制,切勿将其作为实际操作策略,否则可能面临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归根到底,面对日历效应这类看似神奇的投资捷径,我们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策略都存在风险,更何况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且容易失效的日历效应。最终还是要回归组合投资的本质:分散投资、控制风险。投资组合多元化,策略多元化这两点是关键。
周五砸盘,周六周日出利好,周一继续跌,周二周三开拉,周四出货,周五砸盘,周六周日出利好
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一二三四五
死气沉沉
别搞什么日历玄学,其实就是股指期货交割日、ETF期权交割日、A50期货交割日的叠加而已。
我们a股爹太多,改革从不动这些利益。所以亏钱效应一直长期熊市。从不在意外围几十年牛市
股指期货没有对手盘吗?
周五是固定大跌日子
无可救药[点赞]
股评的尽头是玄学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2024年12月13号是星期五,一定要小心了。
马上年底了,看走势不用多久就回到2月份行情了,希望这个春节不会怎么环保吧
12月撑死回到3220 12月不会有太大变化 真正指数上攻 在元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