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贷重压下,8.61万亿信贷余额,5.3%收入增长能否扭转居民消费

围炉话今朝 2025-02-22 05:07:32

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逻辑,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源于三大因素:收入增长、消耗储蓄以及债务方式。这三大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决策。

驱动消费的三大因素

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推动作用最为直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工资、奖金、经营所得等收入不断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多,自然会带动消费的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收入的增长使得居民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商品和服务,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高端的电子产品、旅游度假等,消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

2024年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消耗储蓄也是居民消费的一种途径。简单来说,先储蓄后消费就是消耗储蓄的本质体现。对于一些家庭而言,储蓄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如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

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居民会动用储蓄进行消费。比如,当家庭储蓄达到一定规模,且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和收入稳定性有信心时,就可能会取出储蓄用于购买房产、汽车等大额消费品。

像一些富二代家庭,本身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其消费行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基于消耗家庭储蓄,他们在购买奢侈品、投资高端项目时,往往动用的是家庭长期积累的储蓄资金。

债务方式在居民消费中扮演着独特且重要的角色。一提到债务与消费的关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透支型的超前消费,如信用卡透支、花呗借呗、消费贷、医美贷,以及分期付款购买汽车、手机、电子产品等。

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图

这些消费信贷产品为居民提供了即时消费的资金,满足了他们在当下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达到8.61万亿元,这显示了透支型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规模。

房贷:特殊债务与储蓄行为

在中国,居民部门的负债结构中,房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几十年里,房子在中国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某种角度看,房贷既是一种债务,同时也可视为一种储蓄行为。

以一套售价200万的房子为例,假设首付比例为50%,购房者需自筹100万自有资金,向银行借贷100万。在购房者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端记录着价值200万的房产,负债端则是100万的房贷。

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房价上涨,资产负债表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对于早买房的人来说,房价上涨带来资产增值。若房价涨到400万,资产端价值变为400万,而负债端由于不断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假设贷款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虽然整体负债仍高于初始本金100万(考虑利息因素),但资产增值幅度远大于负债减少幅度,净资产显著增加。

2015-2024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图

这使得早买房者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资产负债表从最初的高负债逐渐转变为净资产增加,享受到房产增值带来的财富增长。

对于后买房的人情况则有所不同。若房价没有升值,或者升值幅度低于房贷利率对应的资金成本,即资产增值小于负债利息支出,那么购房者的资产负债表将呈现净负债状态。

例如,一套200万的房子,贷款100万,年利率5%,一年利息支出为5万。若房价一年仅上涨2万,购房者的资产增值不足以覆盖利息成本,其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情况将持续恶化,只有当房价大幅上涨,资产增值超过利息支出,资产负债表才会从净负债向净资产转变。

房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资产负债表的不同状态呈现出不同效果。对于资产负债表为净资产的购房者,房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

当房产价值上升,居民感觉自己的财富增加,消费信心增强,可能会增加在非必需品上的消费,如购买高档家具、进行海外旅游等。金融机构也会根据房产增值情况,通过房产抵押等金融工具,将房产增值部分的价值前置,为居民提供更多消费资金,进一步促进消费。

相反,对于资产负债表处于净负债状态的购房者,由于房产价值未实现有效增值,负债压力较大,消费行为会受到抑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规划支出,优先偿还房贷,减少非必要消费,消费信心也相对较低。

财富效应与消费行为的关联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房价持续上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财富效应。随着房价攀升,房产作为居民重要资产,其价值的增长使得居民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从2023-2024年来看,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相比2023年增长2.2%,这种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预期的提升。

以城市拆迁为例,当某地区面临拆迁,原居民获得高额拆迁补偿后,财富大幅增加。原本生活节俭的居民,在财富效应刺激下,消费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开始大量购置房产、汽车,进行高端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大胆和超前。类似地,在房价大幅上涨的区域,拥有房产的居民也会因财富增值而增加消费。

然而,过度依赖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也存在风险。当财富效应消退,如房价下跌或股市崩盘,居民资产价值缩水,前期过度消费积累的债务问题就会凸显。

例如,2011-2013年,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房价暴跌,许多居民因前期过度投资房产、大量借贷消费,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陷入债务困境,生活陷入困境。在北京等城市,部分因拆迁获得巨额财富的居民,由于缺乏合理的财富管理和消费规划,过度消费奢侈品、参与高风险投资,当财富耗尽后,反而背负了沉重债务。

2013-2015年的股市大牛市期间,股市财富效应也十分明显。投资者股票市值不断增长,消费信心随之提升。很多股民在股票上涨时,虽然没有实际卖出股票获得现金,但心理上感觉财富增加,从而增加消费。

如股民看到自己股票账户市值增长了200万,便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价值数万元的名牌包包。当股市下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股民们才意识到前期消费过于冲动,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消费信心可以通过金融手段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逐渐脱钩。

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更多地来源于资产价格的上涨,而非单纯的收入预期增长。银行通过金融大数据分析居民日常消费和资产变动情况,能够精准预估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状态,为金融服务和消费信贷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是收入增长、储蓄消耗以及债务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房贷作为特殊的债务与储蓄行为,在房价波动过程中,通过财富效应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决策。



【文本来源@付鹏的财经世界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3

围炉话今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