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一)》中介绍了红军时期的编制及番号情况。本文就八路军的情况做一些具体介绍。
1937年8月25日,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10月2日,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由此人民军队从红军时期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
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是一直在使用的,后来部队发展壮大,又加了一些军区,分区,纵队,支队之类的编制,不过主体部分仍然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个建制框架之下。
八路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个番号,原来是属于粤军部队的。‘路’这种编制,不是常设机构,属于战时临时组建的,一般来说下辖2到多个军不等。

基于抗战的形势,八路军肯定不可能是个临时机构,所以不到一个月,1937年9月12日,八路军就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不过八路这个名字大约叫起来非常提气,并且顺口,所以一直沿用了下来,反而第十八集团军这个正规称呼,除了正式文件以外,被用得不多。
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规模,发展,建制等都是有不少区别的,需要分开来讨论。

先来看一下八路军。
八路军刚组建时,全部编制是三师六旅十二个团。这个师旅的建制规模,在国民党军的序列当中属于是丙种师的标准。按照192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遣会议的精神,以师为战略单位,分为甲、乙、丙3种,甲种师每师下辖3个旅9个团,乙种师下辖3个旅6个团,丙种师下辖2个旅4个团。
在国民党军中,像中央军这些嫡系部队一般都是甲种师,其他派系的部队如晋军,川军等则多为乙种师或者丙种师。这种编遣计划貌似公平,你10个师,我也10个师,实际上是厚此薄彼,多路军阀参战的中原大战就是这种背景下引发的。
这个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说回八路军,可见刚刚组建时,对于八路军的编制规模,国民党方面是想方设法进行限制的。包括具体的番号也是各种小心思,第八路军原是粤军的,115师,120师,129师这三个番号都是原东北军的。
这个三师六旅的方案虽说和刚谈判时我方提出的方案相距甚远,但也算是一个双方反复磋商之后的一个折中方案了。

按照我方最初的方案,是红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下辖四个军、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一百多个团。四个军的军长分别是红军名将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
按照国民党谈判代表顾祝同的意见,红军只能编两个师、八个团,总计15000人的规模。师上面不设军和总指挥部,两个师归军委会或西安行营直属领导。另外副师长以下各级副职军官,全部由南京方面配备。
可见谈判之初,双方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经过多轮谈判,日军在卢沟桥和淞沪等地的疯狂进攻也让谈判不得不加速,国共双方终于在1937年8月份达成了协议。
八路军的编制定为三师六旅十二团,人数为4.5万人。设立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同时发布了各级指挥员的任命。

4.5万人的编制,够不够呢?答案是还差一些。
当时在西北的各路红军,加起来大概有6万人左右。
1,红一方面军,共约18000人。
红一军团,全军团三个师十个团约11000余人;
红十五军团,全军团三个师十一个团共6205人;
陕南红74师,不足200人。
2,红二方面军,共约11000人。
红二军团,共5000余人,包括扩充的新战士1400余人;
红六军团,共4700人。包括扩充的新战士约1200人;
红32军,共1300多人。
3,红四方面军,共约11500人。
红4军,共约5000人,枪2300余支;
红31军,共6432人,枪2937支;
4,陕北红军,共约9500人。
红27军,共1500余人,枪900支;
红28军,共856人;
红29军,29军发展到1500余人;
红30军,共1500余人,枪900支;
陕北独立1师,共500人;
陕北独立2师,共1200人;
陕甘宁独立1、2、3、4团,同2000人;
关中特区军事部等部队,共500人;
5,军委直属红军大学和步兵学校,警卫团,特务团,骑兵团,以及各残废院等,共约10000人。
军委直属红军大学及步兵学校共有教员、学员、工作人员5000人;
各残废院2000人;
军委直属机关及警卫团、特务团、骑兵团3000人。

这6万红军中,战斗人员约有5万多一些,3个师编制总数4.5万人,虽说还有不足,但差距不大。
按照1937年6月25日,延安在发给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等的电报中所说:“…编三个正规师,共45000人,总部编3000人,另外地方部队编10000人,保卫队在内…在此编制下编余之老弱残废妇女及机关工作人员约3,4000人,另设法安置。”
可见八路军改编之初,完全是按照协议在安排的。具体到每个师情况如下:
115师,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十五军团和陕南红军红74师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
下辖第343旅和第344旅,其中343旅由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第四师改编,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辖第685团、第686团;第344旅由红十五军团改编,旅长徐海东,下辖第687团、第688团;另辖独立团、教导大队、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全师约15500人。

120师,由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红32军和西北红军第27军、28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合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
下辖第358旅和第359旅,其中358旅由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和红28军合编,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下辖第715团、第716团;第359旅,由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和红32军等部合编,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辖第717团、第718团;另辖教导团、特务营、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和辎重营。全师约14000人。

129师,由红四方面军红4军、红31军和西北红军红29军、红30军,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及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
下辖第385旅和386旅,其中385旅由红四方面军红4军改编,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下辖第769团、第770团;第386旅由红四方面军红31军改编,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下辖第771团、第772团;另辖教导团、特务营、骑兵营、工兵营和辎重营,全师约13000人。

不过,统计之后3个师开赴前线的人数,每个师都有一些偏差。
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大约14000人;
120师,开赴前线的部队约8200余人;
129师,开赴前线的部队为9160余人。
加上八路军总部司政供等机关,以及特务团、随营学校等共3000人,所以八路军真正投入到前线的共34000余人。
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师都派出一些部队留守陕甘宁,编入了设在延安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是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

115师的留守部队为红74师;
120师的留守部队是359旅718团,红27军,独立1、2师,以及赤水警卫营;
129师的留守部队是385旅旅直和770团,红29军,红30军,以及陕甘宁独立1、2、3、4团。
整个留守部队人数约9000余人,其中一部分是有编制的,也就是说是在45000人名额之内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地方武装,如原陕甘宁根据地的独立营、游击队等,是不在45000人之列的,全部被编为十个保安大队,组成边区保安司令部,也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指挥。

总结一下,西北红军一共接近6万人,3个师一共编入了3.2万战斗人员,八路军总部有3000人,八路军留守处9000多人,边区保安司令部加其他非战斗部门约1万人。
这6万人中,有45000人是有军饷的,理论上武器装备也由国民政府提供,剩下的1万多人,同样穿着八路军的军装,但严格意义上说,属于是编外人员。
之前有不少文章提到115师独立团也是没有编制的,这个不准确,独立团的兵员肯定是计算在45000之内的,不过独立团的番号确实是在约定的12个团之外的。关于独立团的情况,下文中会具体讨论。

下面就来具体看一下八路军这几个旅及所辖团的情况。
115师343旅,由红一军团的部队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政训处主任萧华。中央红军的核心就是红一军团加上红三军团,基本全部集中到343旅中。可想而知343旅在高层心目中的地位。343旅可谓将星云集,1955年授衔时,团以上的将领中出了6位上将,2位中将。遗憾的是旅长和副旅长都没能赶上授衔。

343旅685团,由红一军团红2师改编而成,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这个团全是红一军团的老部队,甚至全是井冈山红4军的老部队,685团在军中的地位不用多说。这个团第一任团长是黄永胜,后来因故调到了独立团当副团长,由杨得志接任团长。

一营由红一军团红2师红4团改编,红4团也就是井冈山红4军红28团;
一营后来发展成为第43军127师379团。
二营由红一军团红2师红5团改编,红5团也就是井冈山红4军红31团;
二营后来发展成为第16军46师136团。
三营由红一军团红2师红6团改编,红6团由原红1师的红2团改称,最早就是井冈山红4军红29团;
三营后来发展成为第43军127师380团。
343旅686团,由红一军团红4师改编而成,红4师就是之前的红三军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八路军刚组建时,各级都未设政委,政治部也降格为政训处,因此此时八路军各级的副职,多数就是政委的职责。这种情况很快就得以改变,在黄克诚的推动下,八路军在各级指挥机关中,都重新设立了政委一职。

686团下辖三个营,一个特务连和一个破击炮连。
一营由红一军团红4师红10团改编,营长张仁初,教导员戴润生;
二营由红一军团红4师红11团改编,营长杨尚儒,教导员吴起仁;
三营由红一军团红4师红12团改编,营长杨国夫,教导员刘西元;
特务连由红4师特务连改编,迫击炮连由红4师迫击炮连改编。
115师344旅,由红十五军团的部队改编而成,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全旅共5000余人。344旅虽说名头没有343旅那么响亮,后来的发展非常好,单说授衔时有2位大将,这个其他几个旅都比不了。

344旅687团,由红73师改编而成,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参谋长兰国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红73师由红25军223团扩编而成,是红25军的核心部队。687团本来是344旅的核心部队,结果因为张绍东和兰国清事件,受到不小的影响。
687团下辖三个营和一个特务连。
一营营部由红73师217团部改编而成,一营的1连到4连由217团和218团一部改编而成;
二营的5,6,7连由红78师232团改编而成,8连则由红一军团红2师5团1连改编而成;
三营营部由红73师219团团部改编而成,三营的9连到12连由218团一部和219团改编而成;
特务连由红73师特务连改编而成。

344旅688团,由红75师改编而成,红75师由红25军225团扩编而成。团长陈锦绣,副团长田守尧,参谋长卢绍武,政训处主任刘震。韩先楚也是688团副团长,后调任689团团长。688团的团长和副团长先后牺牲,两位副职刘震和韩先楚后来进步很快,成为红25军中被授上将的双子星。
688团下辖3个营,每营下辖4个步兵连,1个机枪排,团部直属特务连和机炮连。
一营的1,2,3连由红75师223团改编,4连由红75师224团1连改编;
二营的5,7,8连由红78师234团改编,6连由红75师224团3连改编;
三营的9,10,12连由红75师225团改编,11连由红75师224团2连改编;
特务连,机炮连由红75师特务连和机炮连改编。

115师独立团,由红一军团红1师改编而成,团长杨成武,副团长黄永胜。
红1师原辖红1团,红2团,红3团,长征途中被编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和红1师番号恢复,但是红3团没有恢复,红2团调到了红2师,从红4师,也就是原红三军团调了红13团到红1师。所以组建八路军时,红1师只有两个团,红1团和红13团。相比其他几个主力团人数要少差不多三分之一。后来从陕北红军处调来几百个战士,重建了红3团,即使这样独立团的兵力也还不到2000人。相比其他几个主力团有不小的差距。
杨成武就是带着这样一支不满员的独立团,辅佐聂荣臻在晋察冀开创了广袤的敌后根据地,到抗战结束时,晋察冀军区的兵力已经达到了30万人的规模,这还没有包括那些民兵之类的地方武装。追根溯源,这几十万大军可以说绝大部分是由杨成武这个独立团发展出来的。
所以杨成武后来的发展很顺畅,包括65军在多次军改中也始终能保持建制,都和这一段时期的筚路蓝缕关系很大。

120师358旅,由红二军团改编而成,旅长卢冬生,因故未到任,由张宗逊接任,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

358旅715团,由原红二军团红2军改编而成,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
一营由原红2军第4师10团改编;
二营由原红2军第4师11团改编;
三营由原红2军第4师12团改编;

358旅716团,由原红二军团红6军改编而成,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
一营由原红6军第16师改编而成;
二营由原陕北红28军改编而成;
三营由原红6军第17师改编而成;

120师359旅,由原红六军团和红32军改编而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陈伯钧也很快历任,王震接任旅长。

359旅717团;由红六军团改编而成,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
一营由红六军团红17师改编;
二营由红六军团红16师改编;
三营由红六军团红18师改编;

359旅718团,由红32军,也就是原红九军团加总部特务营等部改编而成,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
一营由红32军第3师改编而成;
二营由红军总部特务团2营改编而成;
三营由红32军第14师改编而成;

另:120师辎重营、炮兵营,由陕北红27军改编而成;
特务营由陕北红军独立1师改编而成;
工兵营由陕北红军独立2师改编而成;
骑兵营由军委骑兵团改编而成。
129师385旅,由红四方面军红4军改编而成,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

385旅769团,由红4军第10师改编而成,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
一营由红4军第10师28团改编;
二营由红4军第10师29团改编;
三营由红4军第10师30团改编;

358旅770团;由红4军第11师改编而成,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
一营由红4军第11师31团改编;
二营由红4军第11师32团改编;
三营由红4军第11师33团改编;

129师386旅,由红四方面军红31军改编而成,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

386旅771团,由红31军91师改编而成,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
由原红25军第73师扩编组成的红31军第91师改编而成。

386旅772团,由红31军93师改编而成,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
由原红25军第73师扩编组成的红31军93师改编而成。

另:129师骑兵营由红十五军团骑兵营改编而成;
特务营由红29军改编而成;
炮兵营由红30军改编而成;
工兵营由陕甘宁独立一、二、四团改编而成;
辎重营由陕甘宁独立三团之二、三两连及关中警卫营合编而成。

八路军的3个师成军之后,分别从不同方向去了抗日前线,陆续在敌后发展出各自的根据地,其编制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115师开创了晋察冀和山东根据地,120师开创了晋绥根据地,129师开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根据地是既有军又有政的,比如晋察冀根据地和晋察冀军区,虽说职能不同,但在战争时期,基本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就是说军区领导同时兼着根据地的领导。
每个根据地都设一个军区,军区下面设军分区,每个军分区都可以对应到八路军的不同队伍,有些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团队,有些是在抗战期间组建起来的新队伍。
抗战期间,八路军在敌后发展很迅速,到抗战中后期,八路军已经发展成为将近百万的规模,其中115师的山东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将近50万人,120师的晋绥军区,人数差不多10万,129师的晋冀鲁豫军区,人数将近30万。

这么大的规模,原来的3师6旅12团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始是在每个旅下面增加了一个团,改为三团制,也就是一师二旅六团制,相当于国军乙种师的标准,另外在师下面再增设独立团或教导团,这就介于国军乙种师和甲种师之间的规模了。
之后又在各师和军区下面增编了若干的独立旅,新编旅,警备旅,教导旅,骑兵旅等。每个旅下辖三个团,也有辖四个团的。后来1941年精兵简政时,对各个旅都进行了削减,全军的旅只设两种规格,甲种旅下辖三个团,乙种旅下辖两个团。
团的话,更加五花八门,有主力团、基干团、地方团,有大团、小团,有甲种团、乙种团、丙种团等多种情况,差别很大。主力团的兵力超过2000人,有的将近3000人,其他有些团则刚1000出头一点。
为统一军制,1942年八路军各部队进行精简整编,规定了甲、乙、丙3种团制。甲种团为3营9连制;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丙种团为5连制甚至4连制。甲种团也被称为大团,丙种团称为小团,乙种团介于二者之间。甲种团和丙种团在各个军区比较普遍,老部队通常保持甲种编制,新建的很多是几个连就挂一个团的番号。
关于营级编制,在整个抗战期间,变化不大,一般是下辖3个步兵连,后来普遍扩充到4个连,另外配置一个重机枪排或连,全营一般是500人左右,步枪300多支,轻重机枪10挺左右,掷弹筒10个左右,短枪50多支。其他兵种,如炮兵营、骑兵营、辎重营,一般来说会比步兵营人数少不少,通常只有300人左右。

八路军的步兵连,原则上是辖3到4个排,人数在100到120人之间。不过在抗战的不同时期,连这个编制的弹性很大,1942年前后抗战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部队减员严重,补充困难,很多连队的人数只有6,70人,甚至有些只有2,30人。1942年整编后,各解放区的部队统一了连的编制规模,确保每个连3个排,每个排3个班,每个班10人左右,全连兵力保持在150人左右的规模,武器的话,全连轻机枪3挺,步枪72支,短枪10支,马枪2支,掷弹筒2个。
所以在抗战的中后期,经常还可以听到大团,小团这样的说法,可是连的话,基本已经全部都是大连,之前的小连已经没有了。连这个建制是八路军中最重要的基层作战单位,是要被确保的,总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压缩旅,团的编制。
除了步兵连,还有一些特殊兵种的连队,如骑兵连、炮兵连等,通常会比普通步兵连的人数要少一些。也有不少例外的情况,有些被当作军区拳头部队的警卫连或者侦察连,可能会达到200人的规模,这就属于是加强连了。

此外,抗战期间根据地也是在不断演变的,1938年时,八路军控制的根据地有: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由115师师部和343旅创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115师独立团及骑兵营等创建;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由120师创建;
晋鲁豫抗日根据地,由129师和115师344旅创建;
到抗战后期,各个解放区经过发展融合,形成了四大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

下面就以4个大根据地的军区情况为纲来简要看一下部队的沿革情况。
晋察冀军区,115师打完平型关战役之后,在山西五台分兵,师主力南下,副师长聂荣臻带领独立团和其他一些队伍约3000人,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队伍在敌后发展很迅速,很快就扩张到超过2万人,之后晋察冀军区分了四个军分区。

一分区,由原115师独立团为基础扩编而成,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
二分区,以原115师685团的两个连为基础扩编而成,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
三分区,以原115师骑兵营为基础扩编而成,司令员陈漫远,后改为黄永胜,政委王平;
四分区,以原115师686团的两个连为基础扩编而成,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
这四个军分区的军政首长,除了周建屏抗战期间病逝,陈漫远建国后转地方工作以外,其他人5名上将,1名中将。周建屏是343旅的副旅长,如果参加授衔可以参考黄克诚,王震,陈再道;陈漫远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后来担任过兵团政委,参加授衔的话可以参考萧华,刘亚楼等。
晋察冀军区后来历经演变,曾增加到十几个军分区,到1944年又整合成四个二级军区。晋察冀军区此时的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代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副司令员萧克,副政委刘澜涛,参谋长唐延杰,副参谋长耿飙。
冀察军区,由原1分区,11分区,12分区,13分区和18分区的部队合编而成,总兵力22个团。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参谋长易耀采;
冀晋军区,由原2分区,3分区,4分区,5分区的部队合编而成,总兵力15个团。司令员赵尔陆,政委王平,副司令员陈正湘;
冀中军区,由原6分区,7分区,8分区,9分区,10分区的部队合编而成,总兵力28个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政治部主任李志民;
冀热辽军区,由原14分区,15分区,16分区,17分区的部队合编而成,总兵力26个团。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

晋绥军区,下辖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军分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周士第,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吕梁军区,由3分区,4分区,7分区和8分区的部队组建而成,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
雁门军区,由2分区,5分区和6分区的部队组建而成,司令员许光达,政委高克林;
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政委张达志,
第1军分区单独存在,司令员陈漫远。

山东军区,在1941年夏天之前,山东根据地的部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八路军115师343旅,另一部分是黎玉和张经武所领导的山东当地的武装。这些当地武装发展很快,到1940年底已经有了2.5万的正规军加上数万地方武装部队。这些部队被组织成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副总指挥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华,参谋处长罗舜初。山东纵队下辖4个旅和3个支队等。

1941年8月,山东纵队划归115师指挥;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区,下辖鲁中,胶东,清河,鲁南和滨海五个军分区;
1943年3月,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115师的番号保留,不过师以下的番号全部撤销,原山东军区各旅以下番号也全部撤销。全员整合为13个主力团,其余编为地方武装。
新组建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恒,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参谋处长李作鹏,下辖鲁中,胶东,清河,鲁南,冀鲁边和滨海六个军分区;
1944年1月,清河和冀鲁边军区合并,组成渤海军区;
渤海军区,下辖第一军分区,第二军分区,第三军分区,第四军分区,第五军分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参谋长袁也烈。
胶东军区,下辖东海军分区,北海军分区,西海军分区,南海军分区,中海军分区,原第五旅第十三团,原第五旅第十四团,胶东军区第十六团,由抗大教导支校改编的教导第二团,警备团,特务团,海军支队。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吴克华,参谋长袁仲贤。
鲁中军区,下辖泰山军分区,沂蒙军分区,泰南军分区,沂山军分区,鲁山军分区,教导第一旅第一团,教导第一旅第二团,教导第一旅第四团,这三个团都是主力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参谋长胡奇才,
滨海军区,下辖滨北军分区,滨南军分区,滨中军分区,滨海支队,教导第二旅第四团,教导第二旅第六团,教导第五旅13团和14团合编的第十三团,警备团,由军区教导营扩编的教导第三团,海陵独立团。司令员陈,政委唐亮,副司令员万毅,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鲁南军区,下辖教导第一旅第三团和教导第二旅第五团,以及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张广中,政委王麓水,后为傅秋涛。

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在这个地区经营多年,几经演变,由不到1万人成长为超过30万。
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新成立的部队如秦赖支队,汪乃贵支队,赵涂独立游击支队,桂张游击支队,独立团,先遣支队,唐天际支队,游击大队等被分配到军区下辖的5个军分区之中。
1938年6月,因为老385旅留守陕甘宁,129师新建了385旅,并将385旅和386旅都扩充到7000人以上的规模;
此时,129师全师在前线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万人,主力部队3万人,地方武装2万人。

1938年12月,冀南军区成立,司令员宋任穷,下辖5个军分区,以及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东进纵队,先遣纵队三个旅级部队。东进纵队由陈再道任司令员,下辖769团的3个连以及骑兵连和机枪连。先遣纵队的司令员是李聚奎。
1940年5月,129师全师整编,385旅,386旅保持不变,其他部队全部整编为第1,第4,第7,第8,第10,第11共六个旅。此时129师全师已经达到11万人。
1940年5月,386旅进入太岳地区,以772团为主成立了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王新亭,
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撤销,太行军区成立。司令员王宏坤,政委谢富治,129师所辖区域分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
1943年10月,129师师部并入八路军总部,所属野战部队陆续与军区合并,虽然主力部队地方化,但并没有影响战斗力。
1944年3月,冀鲁豫军区并入129师,由此129师的三大军区变成四大军区。冀鲁豫军区是由115师344旅的部队创建的,司令员杨得志,政委张玺。随军区转入的部队由原115师教导3旅7团,教导4旅10团,朱德警卫团等。
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129师已经发展到4个军区,21个军分区,1个直属师,2个独立旅,全师超过了30万人。

除了以上的师,旅,团,军区等编制以外,八路军还曾经用过纵队和支队这样的编制。
纵队这个编制比较宽泛,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到了解放战争时,纵队用得很广泛,规模方面没有什么歧义,基本都是由旅改编而成,1949年改编为军。
在八路军时期,有些纵队也是旅级的,如陈再道带领的东进纵队,不过虽然后来的东纵是实打实的旅级部队,可刚成立时一共只有5个连的规模,名字也叫纵队。而有些纵队,如八路军1纵,2纵之类,或者像山东纵队,这又远远超过了旅级规模。所以在这个时期,纵队不能一概而论,从几百人到上万人都有可能。
支队也是一个很灵活的编制,大背景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快速发展抗日武装,经常是基层将领带着一些小分队去拉队伍,拉起来的队伍就叫支队。有些以这些将领的名字命名,如秦赖支队,就是由秦基伟和赖际发所发展带领的部队。也有一些支队以任务或者地名命名,如大青山支队,东进支队等。
八路军早期的支队,大多数都是营级或者团级,也有一些一两个连的支队,到了后期队伍壮大之后,支队也水涨船高,普遍成为了旅级,至少也是团级的建制规模。

下文继续具体介绍新四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