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川|(军旅)侦察兵的故事

大院文化 2025-04-22 03:57:35

文/邵川

1972年12月,我高中毕业从河南开封市应征入伍,来到湖北孝感地区花园镇东的武汉军区陆军第17军军部。

新兵集训是在军部40里地外的卫家店338仓库。集训结束,分兵的那天,我们新兵列队等候。我在新兵营一连一排二班,来带兵的各老连队连排长站在我们新兵列队的前面,来自军直通讯营、高炮营、工兵营、警卫连、防化连、侦察连“三营三连”的带兵干部开始依次点名。看着我一起入伍的同学一一点名出列,我有些沉不住气了。突然,一位有“胡子”的带兵人喊到了我的名字,我和我高中的同学程合县分到了军直侦察连。后来知道了,点名带我们的是军直侦察连政治指导员王高计。侦察连的一干新兵几十人,跟随着王高计指导员步行涉水来到军部侦察连的营房。这40多里地的“跋涉”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步行,也揭开了我军营生活的帷幕。

从新兵集训到进入连队,在部队叫“入老连队”,全连新老兵百十号在连队营房前列队,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我除了见到带兵回连队的指导员王高计外,在这里见到了侦察连的连长王子瑜,副连长王延生,副指导员王书军,还见到了一排长晋恒信。二排长马位轩,三排长孙长钦,司务长张加法。欢迎仪式结束时,连队老兵组成的拳术示范队分别为我们表演了侦察兵捕俘拳第一套(16动)、捕俘拳第二套(8动,也称捕俘刀)和捕俘及多人对打,老兵娴熟的一招一式,让我大开眼界,第一次感受到我军步兵侦察兵技艺的特有魅力!

(图一:17军军直侦察连全连合影照)

我所服役的陆军第17军,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隶属于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首任军长是王秉璋(1955年授予开国中将),进军云贵川后,在贵州改编为地方部队。1968年重新组建的第17军,军部设在湖北孝感地区花园镇(现为孝昌县)。

我到部队的第一个单位—17军军直侦察连,这个连队虽不是英雄模范连队,但我能感觉到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连队。据老兵介绍,侦察连组建后曾多次参加武汉军区组织的全军区侦察大队集训;多次在武汉执行军区交办的重大任务;多次参加武汉横渡长江武装泅渡和东湖游泳实训;多次参加军事竞赛并取得好成绩;连队干部战士有一种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是17军直属队中一支“嗷嗷叫”的连队。那个年代,拥军工作很热火,湖北、河南两省的各级地方政府经常组织慰问团来花园军部慰问部队,每次有慰问团来,侦察连都要出头露面,为慰问团表演侦察兵军事技能科目。久而久之,侦察连就成了首长心目中的亮点分队,也成了军直部队的一张名片。

( 图二:17军军直侦察连部分干部战士合影)

我下连后被分派到一排三班,三班是火力班,我担任56-1式班用轻机枪副射手,射手是一位1969年12月入伍的大个子老兵。三班班长罗纪坤是1969年12月年入伍的河南南阳兵,是位文武双全的军人,十分干练,很有主见,擅长带兵。下到三班的与我同年入伍的兵有四位,来自三个省。我来自河南,一名来自四川江津(后为重庆江津),叫郭贵春,两名来自湖北江陵,一名叫李大彬,一名叫杨佐富。在班长的领导下,全班新老兵相处得很和谐,大家紧密团结,互帮互学,各项军事技能也在全连排在前列。

下连不久,为期三个月的真刀实枪的侦察兵全训开始了。侦察兵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队列、射击、投弹、刺杀、拳术(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训练)、摩托侦察、越野、地形学、野外生存训练等。这次全训,对老兵来说是教、训、提升,对我们新兵来说是学、训、融通,立足点不尽相同。这次全训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是军旅生活的第一次最全面的历练,受益终生。

全训中,学习体验内容很多,我体会最深的是射击、投弹和拳术的训练。

射击训练中,我担任56-1式班用轻机枪副射手,有2周射击训练时间,全训内容是轻机枪二练习射击,100米对二人卧姿目标射击。56-1式班用轻机枪当时是我军的基本作战兵器,是模仿苏式武器改进定型的国产轻兵器,全重7.9公斤,7.62毫米口径,有效射程800米,战斗射速为150发/分。从武器的重量来说,每天伴随着它,那是很累的。射击训练在连队营房对面的军部南靶场进行,我平生第一次摸真机枪,开始感觉很新鲜,但每天都是单一的反反复复的练习卧姿瞄准、扣动扳机,时间长了,确实枯燥,感觉很寂寞。我们连队的连排干部多次来到射击场,鼓舞士气,做示范动作,纠正我们初学的错误动作,给予我们很好的引领和指导。经过艰苦的训练,在最后的实弹射击中,我在轻机枪二练习射击中获得优秀成绩。

在投弹掷远训练中,起初对我的测验成绩是32米,按照连队训练标准,我刚过及格线(30米),因此,班长和老兵对我和同批新兵的要求是争取投掷达到优秀成绩(45米远)。投弹虽是力气活,也是有窍门的。在投弹训练的两周时间内,我和其他新兵每天坚持三练,晨练、午间练、晚间练;练力量,练动作,练协调。在营区的树干和训练桩上绑上绳子,连续练习手臂反转,练得多了,浑身酸疼难忍,以至于晚上回宿舍睡觉,我在双人床的上边,好几分钟都爬不上床。

功夫不负有心人,投弹训练结束时,我最后一投,竟然达到52米远。按部队训练标准,50米以上为“投弹能手”。两个星期的艰苦训练产生了实效,我由起初测验的32米及格成绩,达到全训考评的52米远,训练成绩提高了20米,不仅成绩评定为“优秀”,而且成为了“投弹能手”,我的投弹训练结果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三班也成为全连的投弹全优班。

(图三:17军军直侦察连投弹训练资料)

面对拳术训练,相对射击、投弹训练,似乎轻松一点儿,有兴致一点儿,但实际上不然。

拳术训练主要分为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训练两类。基本功训练,我们新兵要学习臂功练习、腿功练习和倒功练习三类,臂功练习包括直冲拳、侧勾拳、下勾拳;腿功练习包括弹踢、侧踹、脚勾;倒功练习包括前倒功、侧倒功、后倒功。在老兵的示范教授下,我们这一批新兵学得有模有样,动作做得基本规范标准。

拳术第二阶段训练是学习捕俘拳(徒手16动)和捕俘刀(匕首拳8动)。拳术的第三阶段是应用训练(捕俘实训,一对一,一对多人对打)。拳术基本功训练和拳刀训练是这次拳术训练的重点,第三阶段是体会式训练,初步尝试,点到为止。

拳术训练,是我在全训学习和训练中最认真的阶段,最后考核成绩为优秀。以至于1976年我从侦察连考入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基本系后,在《格斗》课程中屡屡被教员点名出列,做捕俘拳和捕俘刀拳术的示范动作,后来毕业分到武汉军区步兵学校技术教研室担任军事教员,还曾教授《格斗》《投弹》等军事课程。

(图四:17军军直侦察连越野训练资料)

(图五:行军中传口令)

(图六:侦察连摩托侦察训练资料)

(图七:侦察连捕俘应用训练资料)

历时三个月的17军军直侦察连侦察兵技术全训于1973年4月中旬结束,训练情况受到军侦察处、直工处的通报表扬。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军部大礼堂前大操场举行的全直属队队列会操大会上,刚结束全训的侦察连,在连长王子瑜的口令中整齐划一地跑步进入大操场列队,全连的干部战士精神抖擞,精神焕发,展现出全训后军事素质明显提升的精神风貌。军长张治银,副军长南海、方向、军参谋长许和等军首长检阅了部队。

当侦察连的队伍走过主席台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口号声响彻云天,齐步、跑步、正步变换整齐一致,最后,侦察连在会操中荣获军直属队各连队之冠,把全训的成果充分展现在军首长及全直属队面前。

(图八:1973年的17军军部大礼堂)

不久,我们侦察连奉命从湖北花园转调至河南信阳,随17军机关一起进入组建武汉军区军政干校的序列之中。花园军部老营区的三个月侦察兵全训,距今整整52年了,从戎的这次经历为我们这批新入伍的兵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全训使我们比较系统的了解了我军步兵侦察兵的基本技能,为我们脱胎换骨,实现从民到兵,从普通兵到侦察兵的升级转换奠定了基础。

(图九:50年后,侦察连的几位战友在武汉相会,左起:本文作者、苏玮、连长王子瑜、直工处干事杨成雄、副连长王延生、周海)

我庆幸,我当过步兵侦察兵;我庆幸,我进入过17军军直侦察连;我庆幸,我参加过侦察兵全训;我庆幸,我遇到了关心指导我们的好连首长、好排长、好班长和好战友们;我庆幸,我刚一走进军营就经历了让我深刻记忆一生的军营生活。

注:文中照片图三至图六为原17军宣传处干事李守业摄影

本文文字记录、图片收集:邵 川

2025年4月16日

作者

邵川,男,祖籍江苏沛县,1954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72年应征入伍,先后在陆军第17军、信阳步校、武汉军区陆军学院、武汉军区司令部、陆军第20集团军司令部、济南军区政治部任职,主要从事军事训练、军事教学和影视制作等工作。

1993年10月从军队转业后,陆续在电视台、广播电视报社任职,之后在河南的高校从事影视艺术教育17年。

0 阅读:17

大院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