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临逆境,为什么齐国被瓜分,秦国却安然无恙?

旺邦说历史 2023-03-03 18:16:10

当齐湣王灭掉宋国之后,齐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却也站在了悬崖边上。

这时候,如果大家都不敢向齐国出招,等齐湣王稳下来之后,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就只能朝着齐国顶礼膜拜了。

可如果带头向齐国出招,却有可能招致齐国最致命的第一波打击,白白便宜了其他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燕国的燕昭王选择了率先动手。

燕昭王为什么敢动手呢?往小了说,是因为燕国与齐国有世仇,燕昭王对齐湣王恨之入骨。

毕竟,齐湣王亲自率军干涉燕国内政,干掉了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

往大了说,是因为燕昭王敏锐地把握住了周边国家的情绪:齐国已经灭掉了宋国,大家绝不会坐视齐国继续攻打乃至灭掉燕国。

所以当燕昭王不管不顾地率军冲向齐国之后,赵国、魏国和韩国立刻率军跟上,就连遥远的秦国都派出了一支兵马随行。

齐国本来就站在了悬崖边上,一直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吓唬周边国家,根本没留意燕国的突袭,瞬间就被打成了重伤。

这时候,三晋和秦国就准备开心地痛打落水狗了。

原本准备援助齐国拿点好处的楚国,一看齐国这么不经打,瞬间也起了别样心思。

当齐湣王见到楚将淖齿之后,立刻摆出一副老爷召见家奴的神态,对淖齿提出了一大堆七七八八的要求。

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齐国暂时遇到了一点困难,从今以后你听我指挥,击败那些乌合之众易如反掌。

淖齿显然不是傻子,一看齐湣王这副派头,于是也不演了,直接把他抓起来活活折磨死了。

随后,楚军也成为了联军的一部分,跟着一起瓜分齐国。

在瓜分过程中,就能明显看到秦国和齐国的不同。

秦国当初被打得节节败退,被迫逃往函谷关以西,却依然能够保住基本盘。

而齐国被打得节节败退之后,立刻就遭遇了亡国灭种的境地,因为无险可守。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打秦国就算胜利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而打齐国一旦胜利了,几乎所有参战国都能捞到好处。

这就有点当初几个国家联手削弱魏国的意思,只不过这一次被削弱的主角换成了齐国。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在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并不是从头强到尾,但是在秦国弱的时候,却能得到函谷关的庇护。

其他国家强大的时候,立刻会被联军针对,却没有什么天险能够庇护他们。

于是,好几个看上去比秦国更有统一希望的国家,在一轮又一轮的针对中逐渐落寞。

最后,当秦国真正崛起,准备一统天下的时候,各国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联盟了。

其实国家联盟也像曹刿论战那样,讲究“再而衰三而竭”,联盟了几百年,先后打倒了魏国、楚国和齐国,早就没有继续联盟的动力了,累了。

就算勉强再组织起联军,把秦国打回函谷关以西,然后呢?

等秦国休养生息几十年,然后再出来收割天下,能有什么改变吗?

言归正传。

在重创了齐国之后,燕昭王还想一鼓作气,彻底灭掉齐国。

但他的这个举动,遭到了重臣剧辛的反对。

剧辛不亏是搞外交出身的,他对燕昭王说:“我们之所以能重创齐国,是因为齐国太过强大,以至于遭到了其他几国的共同反对。如果我们彻底灭掉齐国,并吞掉绝大部分利益,那我们就会是下一个齐国,被其他国家共同针对。与其这样,不如趁势多捞点好处,留下一个弱势的齐国。”

客观地说,剧辛这番言论很有道理。

齐国没有天险,所以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共同针对,可是燕国也没有天险,一旦被其他国家针对,下场肯定也是如此。

更何况,当时的齐国虽然只剩下两座城了,但这两座城是齐国翻盘的最后一丝希望,必然云集了一大堆爱国志士。

想攻破这两座城,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根本就不可能。

而当时的燕国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周边国家的程度。一旦在齐国身上投入太多的沉没成本,焉知其他国家不会趁势偷袭燕国呢?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齐国只剩两座城了。让燕昭王就这样放弃,他显然不甘心。

乐毅看懂了燕昭王的心思,于是决定换一种打法,那就是攻心为上。

如果天命在我燕国,那么就等这两座城池的守军主动投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证明齐国气数未尽。

这才是乐毅最后放着两座齐国城池围而不攻的主要原因,什么田单横空出世、乐毅养寇自重之类的话题,也就凑个乐子。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