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是对内搞活的起动机,借小岗村非议包产到户是徒劳的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11-17 16:55:01

现在网上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借小岗村的经济发展,非议抹黑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

这些人的做法是,先把小岗村假想为经济发展的典型,然后进行质疑和批驳。

其实借小岗村非议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是徒劳的,小岗村是中国包产到户,农村改革开放的象征,不是经济发展模式,只是一种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通过包产到户,也就是通过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的方式,解除对农民的束缚,让农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的能力、潜力,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给农民“放权”!

就是为农民凭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再把农民死死的绑在土地上了。

我国的现状是人多地少,仅靠土地的收入就是现在亩产小麦、玉米一千多斤的情况下,也就是解决温饱,更何况生产队只有二三百斤的产量,吃的都紧张,那有钱投入,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只是遥远的梦。

包产到户后,不但粮食产量有所提高,而且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挣到钱了,有钱了的农民就可以卖化肥、买农药、卖粮种、买机动三轮车,这样就进一步带动了农资相关企业的发展。

作为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从事农技推广的技术员,我对农资行业的发展深有体会,化肥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能满足供应,小麦产量包产到户最初几年,达到五六百斤的时候,曾出现了几年的徘徊期。

因为此时老的小麦品种潜力已经挖掘完了,适合密植、抗倒伏的小麦品种还没有培育出来,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小麦新品种出现、化肥满足供应,良种良方配套,小麦产量才达到或者说突破八百斤。

那些说什么包产到户正好赶在“良种、化肥、农药”大量出现的“节点上,只能是外行话,是可笑的!

农药、化肥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是根据市场需要,逐步扩大再生产的,良种培育更是一步一个台阶培育的,打个比方,同样吃一个馒头,武松不一定比武大郎能干活,那时即使有现在一千五百斤增产潜力的小麦品种,在当时的肥力条件下,也发挥不出来,可能还不如产量水平在五六百斤的老品种产量高,小马拉大车有可能把马累死,干不了什么活。

包产到户后最初几年的粮食产量,主要就是靠农民积极性提高,管理的责任心提高的。

靠精细管理,也就是适时播种、苗全苗壮打基础,适时肥水管理促生长、防好病虫保产量等措施增产的。本来一人也就一亩半地,地不多,只要有责任心,不难管好。

包产到户后农民和生产队的社员的差别就是“责任心”!

也就是俗话说的干活“上心不上心”。

八十年代初,“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其中对内搞活其实就是从给农民放权开始,解散人民公社,去掉婆婆管着,个人或者是村集体才有发展的机遇。

试问,如果没有包产到户,没有对内搞活的大环境,哪有南街村、大邱庄、华西村这些“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集体既没有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没有发展个体或村集体经济的自由。

如果不是先把企业搞起来,农民看见利益,又怎么能够重新组织起来!

小岗村只是国家包产到户的先行者,是国家对内放权、搞活的政策的象征,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早已完成了其历史意义,现在一些人去参观,其实也是怀念、回顾那段历史。

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也从来没有把小岗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典型来“要求”,更谈不上“学习”。

因为包产到户后的农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后的发展是各显其能,但脚下的“路况”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农民都知道,小岗村的条件并不比自己好,怎么会要求小岗村的经济比自己发展好呐?

再说都是根据自身条件,自己埋头发展自己,管人家干嘛!如果说学习,也是学习南方如何兴办企业或做生意。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有头脑的农民,通过去南方打工,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发现了机遇,回乡办企业,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先富起来的这批人,通过为老乡提供就业机会,使不少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挣到了土地以外的收入,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请问,这不是先富带后富吗?

那个所谓的三农专家,说什么不可能“先富带后富”,其实就是对这句话的曲解,民营企业带活了地方经济,通过为地方提供税收、捐助等形式,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不叫“先富带后富”!

我们这里有人民公社时期很穷的几个乡镇,穷是因为地处黄河故道,土质不好,庄稼产量低。

穷则思变,包产到户后,自由了的农民在一些人的带动下,做起来轴承翻新生意,一些人很快富了起来,尝到了甜头的农民不断的扩大再生产,没有多少年,几个乡镇成了轴承加工、销售市场,几户家家都搞和轴承相关加工或销售生意。

这几个乡镇为周边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前几年,和乡镇干部交谈时听说,他们乡镇登记在册的轴承加工企业就有五百多家。

富起来的农民不但没有放弃土地,而且这几个乡镇还成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最初的探索者和发起者。

由于这几个乡镇几乎家家做生意,很少有时间照顾农田,这样以农资经营门市部为依托的服务组织就应运而生,耕地、播种、施肥、打药、收获只要给农资经营门市部说一声,约定好时间,到时候,有个健康的老人在地头看着就行。

当然,近十几年来发展更快,机械化程度更高,种地服务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租赁、可以托管。

总之,改革开放为农民打开了一扇窗,包产到户为农民打开了一道门,什么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前只是喊喊口号,以前那么多的知识青年,从大城市到了农家小院,能做的也就是耕地、播种、除草等简单农活,农民有劲还没出使,知识青年也难有什么作为,只是加剧了农民粮食紧张而已。

农民只有走出那道大门,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才有机会大有作为。

0 阅读:19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