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词,见春天也见故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笩筏文化 2025-03-26 03:16:40

人这一生,总会面临很多离别,大都逃离不过黯然销魂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少不了盈盈粉泪寸寸柔肠。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男人之间的依依不舍,少不了一壶浊酒解离愁。

这美人泪和千杯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古往今来最经典的离别场面,少不了凄凄惨惨戚戚。

倘若离别在春天,君向潇湘我向秦,“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就连烟柳江岸也仿佛染上了绵绵苦恨。

但总有人不愿诉离殇,亦不作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之语,而是将惜别深情巧妙融入自然景色里。

它不苦不悲,甚至让人想到那场离别都感觉风流快活,一如李白送别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

那里柳如烟花似锦,有春风十里扬州路,有二十四桥明月夜,仿佛站在江边的李白也一路追随而去。

除了李白,王维与王观也在最美的春天送别故友去往最美的江南,前者哀而不伤,后者趣而不俗,皆在无边春色里写满思念与祝福。

1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注:罟(gǔ)师:渔夫,借指船夫。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友人所去之地。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当王维站在长江上游目送友人顺流东去,内心离愁莫不如是。

但他没有明言,既没有折柳赠别,也未曾深情挽留,只是淡淡地写道:渡头杨柳依依,行客稀稀,船夫荡漾着船桨向长江下游的临圻驶去。

他独立江边,望着友人沈子福乘坐的扁舟越飘越远,直到消失在江天尽头。那团掩映在杨柳色背后的浓浓思念,再也无法克制,终于喷薄而出。

我对你的思念,就如这江南江北的旖旎春光,铺天盖地而来。无论你走到哪里,一路繁花相送,一路烟柳追随,直到抵达江东。

将相思比喻成春色,何等浪漫新奇。春光不只无处不在,还繁华绮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春风、春水、春草、春花、春树、春雨,都囊括在江南江北里。

所以这份思念不只在空间上千万里追随,还隐含时间上共生共存,而且处于不断生机勃发的动态增长过程之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整体意象是积极而明朗,深情又明快,不似韦庄以春色渲染离愁,“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他也没有如常建,“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将惜别之情限定在江水之南,而是两岸春色都围绕着友人,守候着友人。

所以,这旖旎春光是王维的深情思念也是诚挚祝福,希望最美好的春光能与故友一路相随。

它比将离思单纯比喻成芳草,更具有美感,一种生命勃发的美感,属于独享风流的春天。

2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当春归与君归重叠在一起,本是一件令人哀伤的事情,可被王观演绎得趣味横生又深情满满。

因为好友鲍浩然匆匆作别是为了归家探望浙东姬妾,想必那是一个盈盈春水、淡淡春山的清丽女子。

王观此词的妙处之一,就是将女子的眉清目秀与江南的山明水秀相互比拟,一语双关,读来风趣活泼又自然清新。

这一路江水澄碧,就像你思念的女子眼波流转,顾盼生辉,处处流淌着绵绵情意。这一路青山重叠,一如美人的眉间微微蹙起,含黛凝翠,道不尽的风流妩媚。

若问好友你要去往哪里,是那浙东的山清水秀地,也是女子的媚眼秀眉处。春光与美人,多情的你,必将双双奔赴。

此词的妙处之二,则是下阕送春归与送君归融合在一起,淡化了伤春之情,加深了惜春之意,同样一语双关。

春意阑珊已是去日无多,如今又要挥别好友匆匆而去。如果你回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脚步,一定要与春光同住。

言外之意,莫要辜负最后的春光,更要深情拥抱人生的春光,花好月满,春好人圆,尤其是美人那眉眼盈盈处的秀色可餐也。

王观对好友的思念与祝福,皆建立在调侃之上,更显亲密情深。不仅不怨恨友人重色轻友,还希望春色与佳人都能长久相伴相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即使没有一语双关,这份惜春之情也胜过了以往的悲春之语,不是一味怨春恨春,而是主动留春怜春。

不似黄庭坚“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还是被动地寄希望于他人告知挽留,甚至认为“除非问取黄鹂”才能留春住。

其实,送春归也好,送君归也罢,无不印证了人生长在别离中。别离,不只是风起花落的自然轮回,也是生离死别的命运无常。

再美的春光都会消散,再好的故人也会走散,只是春去还会再来,有些人很可能转身即为天涯,再无相见欢,不复少年游。

愿今生,见春天也见故人,惜春满也惜福满。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85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