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系列二:台湾军民的抗战

军皓云瀚海 2025-03-24 21:38:48

宝岛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舰队一万余人,首次寻找并发现夷洲(台湾),至今已有1790年;南宋澎湖属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清设台湾省,台湾近代化之父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发展航运,促进贸易,发展教育,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和防务的进步。

1895年清政府甲午海战战败签订了善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条约墨迹未干,台湾街头就炸开了锅。台北城的百姓举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横幅,把知府衙门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年,丘逢甲带着全台士绅上书朝廷:“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可清政府的官员们早已收拾细软准备跑路,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台民无主,任从自为”。

一、血火交织的乙未年

日军登陆基隆那天,刘永福的黑旗军和当地义军在新竹杀红了眼。徐骧带着猎户出身的子弟兵,用土枪土炮硬是把装备精良的日军拖在山里半个月。有个叫姜绍祖的年轻举人,带着200多学生军夜袭敌营,最后弹尽被俘,年仅21岁。史书记载,当时台湾军民打死打伤日军3.2万人,比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果还多。

但毕竟敌强我弱,台南失守时,刘永福望着港口外的日本军舰,老泪纵横:“我对不起台湾父老啊!”可他不知道,对岸的福建沿海,成千上万的台湾难民正往大陆跑,他们心里憋着一股气:“这仗还没完!”

二、山林里的火种

日军以为拿下台南就万事大吉,没想到接下来的二十年,台湾岛成了他们的噩梦。简大狮在桃园、柯铁在云林、林少猫在高雄,三支义军把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最狠的是1915年的噍吧哖起义,余清芳带着农民军在玉井虎头山跟日军死磕,最后3000多人被杀,血流成河。连日本报纸都哀叹:“台湾人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

山里的少数民族也没闲着。1930年,莫那·鲁道带着泰雅族兄弟在雾社起事,把日本警察杀得片甲不留。后来日军动用毒气弹,整个部落只剩下298人。但直到今天,台湾人说起“雾社事件”,还会竖起大拇指:“那才是真正的汉子!”

三、文化战线上的暗战

打不过日本人,台湾人就换个法子。林献堂搞“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带着士绅们年年往东京跑,磨破嘴皮争取自治权。蒋渭水办《台湾民报》,用闽南语写文章,号召大家“读汉书、写汉字、说华语”。最绝的是那些诗社,表面上吟诗作赋,实际上用隐晦的诗句骂日本人。有首诗写得妙:“种竹成林竹有孙,竹孙依旧长儿孙。”明里说竹子,暗里骂日本殖民者断子绝孙。

四、跨海而来的义勇军

抗战爆发后,台湾人更是拼了。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带着300多乡亲搞情报、办医院、印传单。有个叫曾东升的少年团员,才12岁就跟着队伍跑前线,后来成了战地记者。他们还在厦门搞突袭,把日本领事馆炸得稀巴烂。连宋美龄都夸他们:“你们是台湾的先锋,民族的战士!”

最让人动容的是台湾少年团,孩子们唱着“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在后方义卖募捐。有个叫林丽月的小姑娘,把妈妈给的嫁妆钱全捐了,她说:“等台湾光复了,我要穿红嫁衣回娘家!”

五、黎明前的曙光

1943年,《开罗宣言》传来,台湾人奔走相告。李友邦在重庆跟陈仪商量接收事宜,连震东在训练班学习治台政策。美军轰炸台湾时,台东的农民偷偷给飞行员发信号,用煤油在田里摆箭头。有个叫林朝栋的商人,把自家仓库改成秘密电台,给大陆送情报。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里,陈仪接过日本投降书,台下掌声雷动。有个老人跪在地上,捧着从家里翻出的《三字经》哭着说:“五十年了,终于能教孙子读‘人之初’了!”

五十年,台湾人用热血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史诗。他们或许没留下太多枪炮声,但那些不屈的身影、倔强的眼神,早已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里。正如台胞们说的:“我们的骨头是硬的,我们的血是热的,因为我们的根,永远在大陆!”

0 阅读:1

军皓云瀚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