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中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它们在叙事中各有特点和优势。
一、第一人称
(一)定义与形式: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展开故事,“我”可以是主角、配角或故事的见证者。比如鲁迅《祝福》中的“我”,就是故事的见证者,以亲身经历和见闻来讲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特点与作用
1.增强真实感与亲切感:读者会感觉像是在听作者本人讲述亲身经历,极大提升故事的真实度和亲近感。如林海音《城南旧事》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中,真切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2.便于抒发情感与剖析内心:能深入且直接地展现“我”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例如《简·爱》,通过简·爱的第一人称叙述,细腻呈现她在面对爱情、尊严和社会地位等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使读者深刻共情。
3.限制叙事视角:叙述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他人物内心难以直接呈现。不过这种限制也可用于设置悬念,如斯蒂芬·金的《闪灵》,以主角杰克的第一人称叙述,他逐渐走向疯狂的过程中,很多秘密被隐藏,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二、第二人称
(一)定义与形式:使用“你”或“你们”来称呼读者或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式叙述。像蔡骏小说《谋杀似水年华》中有部分章节采用第二人称,仿佛在与读者直接对话。
(二)特点与作用
1.增强互动感与代入感:打破传统叙事距离,让读者觉得自己就是故事参与者,增强阅读投入感。比如一些冒险类互动小说,用第二人称叙述,让读者以主角身份做选择推动故事发展。
2.营造独特氛围与情感体验:创造亲密直接的氛围,使读者更深刻体验故事情感。如某些情感类小说,用第二人称倾诉爱意或痛苦,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其中情绪。
三、第三人称
(一)定义与形式:以局外人视角,用“他”“她”“它”或具体人名叙述故事,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叙述者知晓所有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有限视角像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主要通过小女孩斯库特的视角展开,虽用第三人称,但叙事受限于她的认知。
(二)特点与作用
1.客观全面呈现故事:全知视角能全方位展示故事,包括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情节和不同场景,让读者宏观把握故事。如《红楼梦》,通过全知视角细致描绘贾府上下几百人的生活百态和复杂关系。
2.灵活切换叙事场景:不受时空和单一人物限制,自由转换场景和人物。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频繁切换不同人物视角和时间线,展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
3.塑造多元立体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如《骆驼祥子》,通过第三人称多角度描写,展现祥子从勤劳善良到堕落自私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