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希腊电影感兴趣的童鞋肯定都知道,该国历史题材电影多半和十九世纪抗土斗争有关,这不,今年12月21日,该国又一部抗土斗争电影《米哈利斯上尉》(Ο Καπετάν Μιχάλης)即将在该国国内上映,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改编自同名希腊著名现代文学作品。
电影《米哈利斯上尉》剧照
影片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889年的克里特岛,距离奥斯曼帝国放弃该岛还有九年时间,影片主人公是希腊裔独立斗士米哈利斯上尉,他是一位凶猛、不屈的战士,整天只穿一身黑衣、从不刮胡子也不苟言笑,除非克里特岛获得独立。但当他遇到侄子努里贝斯的妻子艾米娜时,却对她产生了非分之想(啧啧),尽管他很想控制自己,但怎么也断不了对她的想念,于是最后还是把她睡了(不愧有奸雄之质)。
与此同时,努里贝斯正与米哈利斯上尉的兄弟马努萨卡单挑决斗,因为多年前他的哥们科斯塔罗斯的父亲死于马努萨卡之手(话说好哥们他爹死了关你毛事啊用得着决斗吗),决斗中,努里贝斯虽然干掉了马努萨卡,但他的小弟弟也受了致命伤,不能再工作了。艾米娜因为有了米哈利斯上尉这个情人,于是对他整天冷嘲热讽,气得马努萨卡也自尽了(这果然王八配绿豆出轨的一对都不是东西)。
话锋一转,转到大背景下,此时的克里特岛每天都在发生希腊人和土耳其人之间的小冲突,不久土耳其人派大军上岛展开屠杀和焚烧,目的是摧毁岛上的基督教主修道院。与时,艾米娜正在修道院内准备受洗成为基督徒,结果遭到土耳其人的绑架。正在领导一支反抗军作战的米哈利斯上尉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下艾米娜,并把她送到了姨妈家,但由于他的擅离职守,导致修道院最终被土耳其人烧毁,为了谢罪,米哈利斯上尉又亲手杀死了艾米娜(这家伙简直不是正常人)。
电影《米哈利斯上尉》中的希腊黑衫抵抗军
由于斗争形势不利,岛上的希腊抵抗军纷纷向土耳其人投降,但米哈利斯上尉拒绝屈服,原本去劝说他投降的侄子科斯马斯也被他感动,决定留下来陪他战斗到底。在激烈的战斗中,米哈利斯上尉舍弃了一切恐惧和希望,最终,叔侄二人都在土耳其人的战斗中阵亡。
该片故事改编自希腊著名现代文学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Νίκος Καζαντζάκης,1883-1957)的末期作品,卡赞扎基斯本人就是克里特岛本地人,1906年获得雅典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发表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作为一名左翼分子,他曾在1927年访问过苏联,参加了十月革命十周年庆祝活动,还曾在1935年游历过中国。1944年希腊解放后,卡赞扎基斯曾短暂担任希腊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主席,后受内战影响,不得不移民法国,最后于1957年在德国去世,享年74岁。
小说《米哈利斯上尉》撰写于1950年,1953年首次出版,1955年第二版时增加了副标题“自由或死亡”,该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28种语言版本(似乎没中文版),被誉为是现代希腊文学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虽然据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也加入了许多作者虚构的事件。小说主角米哈利斯上尉事实上有他父亲的形象投射在里面(虽然他父亲只是个农产品商人),整部小说与其说是在描述哈利斯上尉的抗土斗争经历,不如说是在试图还原作者童年时期对尚处在土耳其人严厉统治下的克里特岛的模糊印象。
卡赞扎基斯与小说《米哈利斯上尉》
虽然小说《米哈利斯上尉》曾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在希腊国内演出,但被拍成影视作品还是第一次。该影片在克里特岛上实地拍摄,拍摄过程历时三个月之久,剧组足迹遍布全岛40多个地区,由于岛上不少拍摄地点道路条件较差,参与拍摄的演员们很多时候要穿着诸如黑袍子、羊皮背心等厚重的冬季民族历史服饰,拿着刀叉土枪等道具,跋涉近一小时的山路赶往拍摄地点,可谓非常的不容易,包括主演在内的部分演员还因在疫情期间拍摄患上了新冠。
最后来顺带提一笔,这部影片的历史背景,1889年克里特岛抗土起义,这次起义其实在十九世纪克里特岛历次起义中只能算是个小弟弟。1830年,希腊刚从奥斯曼帝国铁蹄下独立时,按照所签署《伦敦议定书》,克里特岛其实被排除在希腊领土之外,归属当时半独立的埃及摄政王,这当然是各方博弈后的结果,1833年,岛上又发生了反埃及统治的起义,但很快被埃及军队镇压,领导人也被绞死。
1840年,埃及摄政王在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中战败,列强经开会讨论,签署了一项新的“伦敦条约”,规定克里特岛仍由奥斯曼帝国直接统治。克里特岛民对于这一把他们排除在外的所谓国际条约非常不满,于是于1841年2月22日再次在全岛举行起义,不过由于这次起义准备仓促,大部分起义军在坚持斗争两个月后就举手投降,土耳其人也允许其领导人流亡海外。
被改编为舞台剧的《米哈利斯上尉》
此后直到1866年,克里特岛上再次发生希腊人暗中支持的大规模起义,反抗与屠杀一直持续了开三年,其中包括土耳其人对阿卡迪修道院的大屠杀。但这次起义迫使土耳其人制定了《组织法》,对岛民作出了一些让步。事后,作为调停方的西方列强对希腊施加了一些外交压力,迫使其停止对岛上起义军的暗中支援。结果和平的局面才持续了九年,受第十一次俄土战争的影响,1878年岛上再次发生反对土耳其人的起义。
在英国领事馆的调停下,最终1878年起义军领导人与土耳其人达成了一项互相妥协的《哈雷帕协定》,该协议规定克里特岛将成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一个享有特定特权的半自治省,岛上的总督必须是一名基督教徒、岛上的议会必须由基督徒占多数、成立由克里特本地人组成的宪兵部队以及一些免税福利政策。从结果上看,土耳其人无疑是作出了更大让步,但这对于一些领导独立斗争的岛民来说,只能让他们想要更多的斗争成果。
在1878年以后的10年里,克里特岛上的议会逐渐分裂成两个派别,一派支持克里特岛留在奥斯曼帝国疆域内,一派则支持未来克里特岛并入希腊。1889年5月,希腊派在议会会议上再次提出议案,要求将克里特岛并入希腊,这也导致土耳其人不得不解散议会。希腊派的支持者被迫退入山区,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游击战争,土耳其占领军和希腊游击队都对对方实施了残忍的报复行动,这场游击战争正是影片的历史背景之所在。
对于十九世纪克里特岛抵抗军的速写
到1896年,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土耳其人终于同意为克里特岛制定一份新宪法,以恢复之前《哈雷帕协定》所规定的种种特权和让步。然而由于新宪法颁布后,岛上暴力冲突依然持续不断,一年后,希腊人终于决定介入新一轮的克里特岛起义,并派遣了一支1500余人的特遣队在岛上登陆,宣布克里特岛将并入希腊,这也导致两国之间几乎要爆发全面战争。不过在西方列强的再次“调停”下,土耳其人终于同意放弃克里特岛,到1898年11月,最后一名土耳其士兵离开了这个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