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大汉王朝,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大汉王朝如此硬气的形象,靠的就是那一个个强悍的名将。
论起大汉王朝名将,卫青、霍去病自是板上钉钉觉悟争议,但又一个人也常常被拉入这一队列,这个人就是“飞将军”李广,但若说李广凭啥入列,却颇费思量,毕竟,比起卫青、霍去病赫赫战功,李广更像是位网红将军,知名度全靠司马迁手下的笔和唐朝诗人们的口口相传。
李广到底实力如何
首先,李广确实是有几分实力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广好歹也是个一生参与过七十余场战役的将军。
若说他的高光时刻,那不得不提萧关之战。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李广初出茅庐,却猛的不能行,因为此战,李广被封为汉中郎,这一战也让李广初露锋芒。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李广也是立过功的,他跟着太尉周亚夫平叛,一举夺旗,按说此时的他已经足以封侯,可惜李广脑袋不灵光,竟然接收了梁王刘武给他的将军印,这觉悟还想什么封侯。
后来李广历任陇西等地太守,在抗击匈奴方面确实很有一套,到了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作为三朝大将,论资历,李广开始得到重用,可惜,他的水平跟不上了。
雁门出击匈奴,结果被匈奴包了饺子,自己也成了俘虏,后来装死逃过一劫,抢了匹马跑回来,归来后被贬。
后来李广接替郎中令石建再次被任为大将军,漠南之战和卫青一起出击匈奴,结果愣是一点军功没捞着。
漠北之战,他率领右路军从东路出发,本计划与卫青形成包围之势,但却迷失了方向,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得亏卫青硬抗下了匈奴,不然李广罪更大了,战后,卫青派人来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觉得脸色挂不住,也不愿意回朝接受各种批判,直接拔刀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卫青、霍去病又是啥水平?
再来看看同期大放异彩的卫青霍去病都是啥水平。先说卫青,本是平阳公主的骑奴,但人家命好,有个争气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成了皇后,卫青也跟着沾了光,从骑奴一跃成了将军,但人家卫青是有真本事的。
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出征,带了一万骑兵直捣龙城,斩首七百余人,这可是汉朝对匈奴的首次大捷!汉武帝高兴得合不拢嘴,立马封卫青为关内侯。之后卫青就像开了挂一样,屡战屡胜,收复了河套地区。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年纪轻轻就跟着舅舅上战场了,但霍去病自己也是个军事天才。公元前123年,霍去病首次出征就带着八百骑兵深入敌境数百里,斩首两千余人,还俘虏了单于的叔父和国相,之后的河西之战,收复了河西走廊,打通了汉朝和西域;漠北之战,带着五万骑兵追击匈奴数千里封狼居胥。
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骠骑将军,联手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那战绩,那功绩,绝对是汉朝的顶级天团!
为什么李广单独列传,卫青霍去病只能合传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李广可是在《李将军列传》中被单独列传的,如果以他作为标准,那么卫青与霍去病被单独列传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事实上,卫青、霍去病两人只捞到了一个合传《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甚至连个姓都没有。
单看战绩,李广虽然历经三朝,资历够老,也确实有一定实力,但奈何实在没有拿的出手的军功,因而始终未被封侯,他是名将没错,但真的到了单独列传的水平了吗?而卫青霍去病的要战绩有战绩,要实力有实力,怎么到头来在《史记》里成了合传?
想要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人背后的家世。
李广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李信后来被封为陇西侯,因此,老李家是不折不扣的陇西望族。而司马迁的祖上是秦国名将司马错,他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名将,所以,李广家族和司马迁家族都是秦朝功勋后裔,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
至于卫青和霍去病是什么出身,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俩可以说是出身低微,靠着卫子夫才翻了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所以,你品一下,你细品一下,一个是世家大族,一个是他眼中贫苦出身的“暴发户”。
这个时候你应该就能理解司马迁为什么会替李陵说话了,哪怕因此被汉武帝给下了大狱,还受了宫刑。
受此折磨的司马迁难道对汉武帝没有任何怨念?而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面前的红人,但军功又太硬,写《史记》的时候又不能乱写,怎么办?那就合传吧。
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迷路侯”李广能单独列传,而卫青、霍去病却只能捞到一个合传了吧。
司马家和李家是姻亲关系,所以才有了为李凌说话,为李广立转的事发生。
司马迁跟李家关系好啊!李广迷路侯,李敢,李陵有啥功绩?还有投降匈奴的。历史,看看就得了。
卫青、霍去病是中华民族擎天之柱!
别把司马迁想得多厉害,他也会主观。
司马迁不是因为为给李家说话被施宫刑,是因为汉武帝在位中期很多政策把国家经济搞垮了,司马迁批评的很狠,还拿给汉武帝看,把汉武帝气坏了,不过也没让他改,就是给他上了宫刑,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也是认识到了自己在民生方面的政策确实不行,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
本来就不是正史。司马迁自己干的私活,私货塞的多点也正常,也算是发泄不满呗,谁叫司马家的亲朋故旧都是些坑货呢[吃瓜][吃瓜][吃瓜][吃瓜][吃瓜]
这你就不得不说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了,自己喜欢的就单独立传,不喜欢的管你有多大作为,都不配出现,呵呵
一百三十卷,每卷为何而写,司马迁在本传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不知道都在纠结什么。
说白了,就是司马迁写史非常主观,贬低刘家实力,太高对手势力,完全没有史家的职业操守。毕竟被汉武帝搞得很惨。
司马迁夹带私货又不是什么秘密,他自己都说了史记是一家之言[得瑟]
不就是汉朝的中央军和门阀士族的地方军阀么?敞开了说,谁不明白![笑着哭]
李陵传的篇幅很长的,班主任评语也是上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里合传独传并没有太大意义,事迹相近履历相近的放在一起读,阅读体验更好。白起王翦也是合传,甘茂却是独传,连田叔也是独传。按你的观点,田叔想必是世代簪缨吧[doge]
霍去功绩是高,但是病命短,时间线比较短,单独立传篇幅太小。史记功绩大但是合传的有好几个,一般都是因为篇幅不够,或者经历类似才合的。
有没有可能司马迁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有的人很好记录,只需要几百字或几千字就可以把他的一生重要的事写完。单独列传字数不够?
说白了就是司马迁不喜欢卫霍的身份,靠外戚(卫皇后)关系上位。外戚集团发展司马迁已经很有远见了,他们可以助帝王成就霸业,也可成为危害王朝命运的蛀虫。西汉有吕后、窦太后、霍光等,权利大到可以废帝另立;东汉有窦太后、梁皇后家族,丧心病狂到敢毒杀天子,皇帝都成了傀儡。
混迹社会多年,包装和实际情况有时候不一样,你说卫青霍去病是啥也不懂,就在大帐里吃喝玩乐,甚至就挂个名,全是手下出智慧和武力打下来的,我都不惊讶[得瑟]
你干脆再去数一下字数[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关系好[得瑟]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是两种概念!
司马迁和李家关系好
汉帝国皇帝的前朝皇帝钦点的戍守边疆的将军人家皇帝可以安睡几十年,要是不服气的可以去守边疆给皇帝家看看啊!
太史公自己都说自己是一家之言,只是后世人说他权威了而已。太史公自己写史就是喜欢的写好点,不喜欢的写差点,能直笔写的,直笔写,不能的,曲笔,或者同一件事,写几个版本,有些不太了解,靠自己想象。
唐朝诗人是因为李世民才写诗带李广的[得瑟]
卫霍是外戚,李广是世家,司马也是世家。要不是卫霍实在太牛逼,司马迁敢把他俩写成何进那种货色。
那个时候看重出身,你看董卓问刘备出身就知道了
李广与司马迁是亲戚,带私活。
人无完人 更何况马迁[得瑟]
司马太监最恶心,史书里面一大半都是小说,祸害后人
司马之过
呵呵,是非功过本来就是众说纷纭,你又要来翻个案子?
[赞][赞][赞]
狗眼看人低
司马阉公写的东西,有什么好意思的?
就格局来说,叫司马阉不亏
卫霍是外戚,做官也是因为皇后而荫官,最重要是外戚做的官太大,吕太后窦太后王太后三个干政的外戚都没出过这么厉害的,带入下,就感觉大汉怕是下一代就亡了,自然要贬低,司马家和李家没姻亲关系,司马迁的女婿姓杨,昭帝时当过宰相好像,李陵被夷三族是个人都看出来是武帝的上头了,就司马迁站出来明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