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末年的历史,不得不提的两个人就是袁崇焕和毛文龙,客观来说,两人对明朝末年的局势来说都很重要,结果呢,可以说两个人都是互相因对方而死。
那么,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死得更冤?谁的死对明朝影响更大?
袁崇焕:后金苦主
先来说说袁崇焕,他本是进士出身,后来转行干起了武将,还真干出了成绩。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宁远城,袁崇焕亲自指挥,充分利用了宁远城的城防,并且手握红衣大炮等先进火器,把后金军轰了一个七荤八素,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被炸伤,不久后去世。
一年以后,皇太极卷土重来,带着八旗军围困锦州,目标再次直指宁远,结果袁崇焕让皇太极吃了瘪,后金又一次损失惨重。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袁崇焕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不再执着于硬刚袁崇焕,而是选择率领后金大军绕道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率军直奔北京,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虽然最终击退了后金军,但袁崇焕也彻底失去崇祯的信任。
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袁崇焕被以擅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护卫不力等罪名打入大狱,次年八月便被崇祯剐了。
毛文龙:后金背上的钉子
说完袁崇焕,再来说说毛文龙,他也是明末抗金的一员大将,他虽然不像袁崇焕那样名声显赫,但也同样不是好惹的,他对后金造成的麻烦可不比袁崇焕小。
镇江大捷,他趁清军主力不在城中,城防空虚,率军一举夺下镇江,拿下明军与后金之间战争的首胜;再比如金州之战、旅顺之战、乌鸡关大捷等等,这些虽不是什么大规模战役,但对于明朝来说都是宝贵的胜利。
而毛文龙镇守皮岛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了后金的大量兵力,皮岛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毛文龙利用皮岛的地理优势,时不时就派出军队袭扰后金,让后金军无法安心进攻明朝的其他地区,可以说,毛文龙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一颗钉子,让后金军始终无法拔掉。
可惜,袁崇焕到了辽东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那是矛盾重重,俩人性格不合,理念不同,可以说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袁崇焕觉得毛文龙这家伙太不靠谱,军纪松散,不听指挥,而毛文龙也看不上袁崇焕这个文官出生的家伙,觉得他整天就知道在朝廷面前卖乖,实际上啥本事没有。俩人是越看越不顺眼,最后矛盾终于爆发,袁崇焕带着尚方宝剑把毛文龙给砍了。
但话说回来,就算俩人再有矛盾,也不能如此儿戏,崇祯给你袁崇焕尚方宝剑是信任你,你还真把朝廷大将毛文龙给砍了。
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更冤
袁崇焕死的冤吗?不可否认,他前期确实给后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可是袁崇焕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当时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可是后金也是同样的情况,更何况,明朝坐拥广袤的土地,后金那一亩三分地本就是天寒地冻,因此,后金相比明朝更缺粮食,那么,是谁把粮食卖给蒙古,进而流向后金的?是袁崇焕。
己巳之变,皇太极绕道都快到北京了,袁崇焕真就那么后知后觉?崇祯让你带着关宁铁骑回京勤王,你不在蓟州好好设防,眼睁睁看着后金长驱直入,差一步打到崇祯脸前。
袁崇焕带着关宁铁骑来到北京城墙下不先考虑怎么设防,反而一个劲儿想带兵进城休整,难道不知道勤王大军不准进城的规矩?崇祯敢放袁崇焕进去吗?
所以,别再说是离间计让崇祯杀了袁崇焕,就袁崇焕这做法,换做你是崇祯,你恐怕也会多想。
再来说说袁崇焕杀毛文龙,理由是因为毛文龙桀骜不驯、难以统驭,且其部队纪律松散、军纪败坏,要说这毛文龙私德上确实有点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黑点。
可话说回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些理由并不能完全解释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毕竟毛文龙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支柱,只要他不叛明,他活着的战略作用那可是远远大于每年划拨给他的那点军饷的,他的死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毛文龙镇守皮岛,不仅能牵制住清朝,还能看住朝鲜,可毛文龙一死,朝鲜立马就倒向了后金,这下好了,后金把左右两翼的蒙古和朝鲜都搞定了,皮岛毛文龙这颗钉子也被拔了,后金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大明了。
事实也正是这样发展的,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带着八旗军来来回回五次入关搞劫掠,简直如入无人之境,为啥?还不是因为毛文龙不在了,皮岛的战力直接被废了。
除此以外,毛文龙的死还带来了连锁反应,他死后,原本在他麾下的得力干将各奔东西,而其中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都投入到明朝“火器大师”孙元化的手下,跟着孙元化混,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等火器技术。
可是,随后的“吴桥兵变”导致孔有德等人投靠清军,随之带去的还有明朝先进的火器技术,至此,明朝唯一的优势火器技术也没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袁崇焕和毛文龙谁更冤?答案应该已经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