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多数人会提到明英宗朱祁镇的“代表作”——土木堡之变,这场堪称耻辱的战争让明朝精锐尽失,从此彻底转向战略收缩的局面。
但话说回来,土木堡之变真的是朱祁镇的责任吗?其实也不完全是,朱祁镇更像是击鼓传花游戏最后的“接盘侠”,土木堡之变的祸根早已埋下,只不过恰巧到了朱祁镇这儿爆发了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拨一拨,回到永乐大帝朱棣统治时期。
那个时候蒙古就已经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一个鞑靼部,另一个便是瓦剌。
朱棣第一次北伐针对的就是鞑靼部,毕竟这是蒙古本部,曾是正统北元,况且瓦剌也是够鸡贼,表面上表示臣服于大明,其实只是缓兵之计,为的就是暗地里好好发育。
而这鞑靼部也是不上道,非要和朱棣硬碰硬,还把朱棣派去的使者给砍了,你说朱棣不打你打谁。
但朱棣不傻,瓦剌的小心思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鞑靼部被收拾以后,第二次北伐的目标就成了瓦剌,总之就是谁强打谁,如此循环,为的就是保持鞑靼部与瓦剌两方的平衡,防止一方吞并另一方做大做强,最终成为明朝的隐患。
这种搞制衡的策略没什么大问题,但永乐帝驾崩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明仁宗朱高炽,他即位后的政策主打一个休养生息,劳民伤财的事儿全都停了,自然也包括对外政策。
在对外政策上,他和朱棣截然不同,朱棣在位时几乎就没怎么在北京待着,领着兵四处去打仗,到了朱高炽,他停止了父亲的扩张政策,可以说是保守到极点。
这不能说他的政策是错的,毕竟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正是这种保守策略,为瓦剌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他继续贯彻朱高炽休养生息的政策,甚至是更进一步采取了战略收缩的政策。
朱棣好不容易打下的安南,他的好圣孙朱瞻基说不要就不要了,朱棣在北方打下的江山,好圣孙朱瞻基选择撤走驻军减少开支,这也给了瓦剌发展的空间。
经过朱瞻基一番操作下来,朱棣用了一辈子打下的战果就这么没了,虽然支出确实少了,但却养肥了瓦剌这个大患。
瓦剌利用仁宗、宣宗实施战略收缩的机会逐步壮大,瓦剌部的脱欢瞅准时机把瓦剌三大部都吞并了。
到了脱欢的儿子也先掌权期间,瓦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瓦剌在蒙古草原上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另一方面,明宣宗朱瞻基开始重用宦官参政,让太监也像文官一样开始参与政务,这一点倒是和朱棣挺一致,而王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了朱祁镇的好伙伴,王振在土木堡之战起了什么作用就不用说了。
于是,经过明仁宗、明宣宗的先后努力,北方草原的平衡局势彻底被打破,形成了瓦剌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明朝与瓦剌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扭转,瓦剌成了实力占优势的那一方。
终于,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恶果开始显现。
在好伙伴王振的怂恿下,他决定御驾亲征去北方一展雄风,结果没想到此时的瓦剌已经今非昔比,此时的明朝也早已不同往日,结果把自己给搭进去了,瓦剌以少胜多实现了对明军的围歼,朱祁镇被迫前往瓦剌开启“留学”生涯。
尽管历史上关于土木堡之变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但说到底,还是明朝对瓦剌的崛起视而不见、坐视其壮大所导致的。
如果明朝在瓦剌崛起之初就摁住它,或者在仁宗、宣宗时期不采取那么激进的战略收缩政策,也许就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这样的悲剧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明宣宗能文能武,本可和汉武帝唐太宗竞争,却丢了一手好牌。明朝一举拿下漠北就在宣德年间,瓦剌鞑靼两部内战,明宣宗下令边关将士不准去袭击,还派使者去说明大明不会去打你们,这不妥妥的废柴吗。明仁宗放弃边关交趾等地征税,明宣宗弃地缩边,这两父子硬是被吹成仁宣之治。
辟谣,土木堡之变是内部政变,重点在变而不是败。朱祁镇亲政后明军战绩可查,敌人来自内部,并且是叛变的边军。朱祁镇不是去打瓦剌去的,而是巡边查走私,并且只有遭到拥有相同的武器装备的的敌军埋伏才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