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张鼎丞:群众工作让红旗在闽西南不倒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5-18 19:13:31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

随后,张鼎丞牢记毛泽东的嘱托,在白色极其恐怖的闽西南,领导闽西南军民开始了长达3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红旗在闽西南不倒,使闽西南成为南方8省15块游击区中最主要的一块。1937年,方方到延安向毛泽东汇报闽西南军民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听完汇报后,毛泽东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又发展了部队,保留了二十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开展游击战争,必须依靠群众

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8个主力师,还有壮丁队,总共10余万人,对留守在闽西的红二十四师一部分、红八团、红九团及闽西游击队进行空前的大规模“清剿”。为了阻断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国民党反动派在闽西推行保甲制度,就是一村编为一保,十户编为一甲,居民外出或移居,都要得到保甲长允许,有外客来要向他们报告。并实行一人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对人民群众实施白色恐怖。因连坐法,一些村庄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村,连伪保甲长也被处死了。为了破坏党与红军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敌人还经常化装成红军游击队,冲进村庄烧杀抢掠,或者以红军游击队的身份到群众家叫门,如果群众开了门,就会以“通共”的罪名被处死。

为了消灭共产党,敌人还采用“抽水捕鱼”的办法,采用“移民并村”的方式,烧掉山区50户以下的小村庄,把群众赶到大乡镇上居住,并高筑围墙,用以限制群众外出的自由,外出办事的群众,必须持有“良民证”。此外,还逼迫群众组织壮丁队,专门跟踪红军游击队。为了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中,敌人还严格限制集市买卖,凡是接近红军游击队活动区域的商店,采取按照人口购物,多购者以“济匪”罪治罪。

受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陈毅的委派,1934年底,张鼎丞率领一支10余人的小分队离开赣南,他们昼伏夜行,冲破国民党反动武装的重重封锁,1935年2月,回到永定,永定县金砂乡西湖寨是张鼎丞的出生地。当留守闽西的游击队员得知张鼎丞回来的消息后,纷纷与张鼎丞取得联系,要求张鼎丞担任他们的领导人。

面对闽西地区异常严峻的革命形势,在红8团、红9团领导干部大会上,张鼎丞指出:“今后斗争环境将更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坚决依靠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民就会坚决拥护我们。”张鼎丞提出的“紧密地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的提议,得到了参会同志的认同,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张鼎丞被推举为闽西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3月,从江西突围来到福建永定的红军24师一个营,与红8团、红9团会师。在赤寨村召开的闽西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上,决定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扩大成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张鼎丞继被推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在赤寨会议上,作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张鼎丞明确提出:“在当前这样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红8团、红9团和各地游击队的主要任务,不是‘牵制敌人’向苏区进攻,而是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坚持游击战争。”对于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张鼎丞也做了明确的指示,就是在开展游击战的前提下,做到“‘分散以发动群众’的游击战术,保护群众利益,保卫土地革命成果,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对于游击地区的反动派,必须区别对待,瓦解敌人。地主、富农以及自首分子中勾结反动派破坏革命的要镇压,其他的不能因为他是富农、地主,过去逃跑出去,现在回来,就乱抓乱杀。只要他们没有反对我们,不能抓他、杀他。我们要争取他们做‘两面派’,守中立,保护群众,掩护群众,掩护我们,以便进行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

保护土改成果,赢得人民的支持

中央主力红军离开闽西后,当地外逃的地主豪绅也纷纷回乡,夺回土改时被农民分去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无田可耕,加上又被地主豪绅催租逼债,一时间,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保卫中央苏区时期的土改成果,让闽西人民拥有土改分得的土地,已成为张鼎丞为代表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出指示:“对土地问题更应领导群众坚决反对收回土地,反对起耕,杀死首先收回原耕、首先起耕的地主、富农及其走狗”,针对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催租逼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针锋相对,并提出了“武装保卫土地”“反对收老租逼老债”的口号。

与此同时,在红军游击队配合下,闽西各区乡农民也掀起了保田斗争。1935年1月,国民党在白砂建立起反动政权,强迫当地农民重新登记土地,党组织发动农民拖延土地登记时间,红军游击队趁机捕杀了地主刘敏钦,还广为散发了印有“要收回土地者杀”的传单,一时间,白砂地区反动的土豪劣绅被震慑住了,他们再也不敢放肆地去抢回农民的土地了。随后,永定其他地区农民也都发动、组织了起来,他们根据地主对农民态度的不同,采用杀、打、拉、拖、避、说等办法灵活应对,杀掉几个首恶分子,以杀一儆百的方式,镇住了大多数地主,以此保住了土改果实。

红八团是张鼎丞直接领导的一支部队,除了军事行动外,还积极配合农民群众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逢到收获季节,根据地主对收租的不同态度,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于不收租的地主,给与赞扬,并鼓励地主自食其力,早日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对于坚决要收租的地主,就派游击队员在地主去收租的路上,把收租的地主杀掉,以此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正是由于当时的张鼎丞头脑清醒,制定的方法得当,其政策、策略的主要特点是“把游击战争与群众的合法斗争结合起来。”

这样就“既保护了群众,红军又得到了群众支持,还粉碎了敌人各种阴谋,土地革命的成果在合法斗争中得以保存。”在闽西地区,张鼎丞创造了“红旗不倒”的神话,历史证明,张鼎丞领导的“闽西游击区是高质量的,不仅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了游击战争,扩大了武装力量,还保住了土地革命成果。这种情况在其他十四个游击区中是少有的。”所以闽西很多地方农民经过土地革命分到的土地,直到全国解放,仍然保存了下来。

抗日战争初期(左起:张鼎丞、张云逸、卢胜)

人民是“水”,共产党是“鱼”,人民是用来依靠的

当时的国民党认为人民群众是“鱼”,自己则是“水”,所以国民党认为人民群众就是用来利用的。而张鼎丞认为人民群众是“水”,共产党是“鱼”,并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用来依靠的。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张鼎丞“非常强调红军要避免‘政治损失’”,张鼎丞还把群众分为基本、一般、特殊三类,张鼎丞所说的“‘政治损失’即指失去某一类群众的支持”,并特别“强调‘政治损失’重于军事损失。”并始终秉承“政治损失”大于军事损失的准则。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张鼎丞领导红军游击队在闽西不仅要依靠基本群众,同时还要联系一般群众,更要争取特殊群众。这里的特殊群众,就是他们的亲人或亲属是革命的对象,即便是这样,共产党对这一部分群众依然没有放弃。

为了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里,国民党反对派规定,如果群众把粮食卖给红军游击队,就要被杀头。为了保护群众,游击队通过突然袭击的办法,先到保长、地主家买粮食,而且是照价付钱,保长、地主知道卖粮食给游击队的严重后果。然后,共产党游击队再到群众那里去买粮,这样就出现了保长、地主、群众都卖粮给了游击队,但他们彼此间都心照不宜,谁都不说出来,成为了一个“秘密”。有时间,红军游击队还会化装成群众,等在群众进城买东西的路上,将群众从城里买的油、盐、肉等东西付钱买过来,然后让群众向反动派报告,说买的东西被“匪”抢走了。

就是用这些办法,红军游击队即解决了粮食问题,又保护了人民群众不受伤害。有时间,红军游击队下山打土豪弄到粮食后,尽管他们个个饥肠辘辘,但他们首先想到依然是人民群众。他们会先把一部分粮食分给群众,有的群众惧怕游击队走了,会遭到敌人的反攻倒算,不敢要。为了保护群众,在没收粮食时,把反动地主家里人都关在一间屋子里,不准他们出来,再让贫困群众去搬取粮食,群众走完后再把地主放出来。这样群众既得到了实惠,而又不会被反动地主察觉。

张鼎丞领导闽西南党组织、红军游击队还通过各种办法去密切联系群众,构建起党、红军游击队与闽西南人民的鱼水之情。红八团是张鼎丞率领的一支部队,红八团第一次到龙岩十八乡时,因受反对派的欺骗宣传,群众害怕红军,都躲到了山上。恰好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战士们见群众的谷子还晒在谷场上,就主动帮助群众收谷子。帮助群众喂猪喂鸡,在群众家里煮饭吃,他们会按价付款,走时还会留下字条,部队走后,群众回家一看,非常高兴。第二次去时,大多数群众不跑了;第三次去时,群众不但不跑,还拉红军在家里住。红军游击队在山上驻扎时,常常会主动帮助群众砍木材、竹麻,而且不收工钱。所以,闽西群众非常喜欢他们,常常为他们传递情报。

制止报复主义,使红旗在闽西南不倒

敌人在“清剿”游击队时,在无力对付游击队员的情况下,开始迫害起游击队员的家属来。他们把游击队员的父母抓起来,把游击队员的妻儿关起来,并以此逼迫游击队员回乡“自首”。更有甚者他们还用枪刺逼着群众打头阵,像用皮鞭赶羊一样,去搜山上的游击队员。有一个叫牛咕子的游击队小队长听到远处传来的自己家属的哭声后,思想动摇了,就开小差,离开了游击队。令人痛恨的是牛咕子后来竟堕落成了叛徒,领着反动派的军队,挨个搜索游击队住过的山头,由于牛咕子熟悉游击队的行军路线,他常常领着敌人追踪游击队,这就给游击队带来了许多麻烦。

游击队曾试图几次捉拿牛咕子,但都没有成功。于是,有人就产生了狭隘的报复思想,认为牛咕子为了自己的家庭就不顾其他游击队员了,其他游击队员应该让叛徒牛咕子的家也不得安生,一个游击队员竟把牛咕子的一个弟媳妇抓了起来。虽然后来很快就放了,但影响很不好。释放时,给牛咕子弟媳妇的解释是:“你还不满十六岁,我们放了你”。随后,敌人就抓住了这个把柄,四处造谣,诬蔑游击队要和群众结仇了,要十六岁以上的人都要当心。

张鼎丞得知消息后,严正地对游击队负责人陈茂辉说:“你为什么没有及时制止这种报复主义的盲动呢?”接着又说:“革命者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是从整个阶级的利益来考虑的,决不能根据少数人的报复情结就轻举妄动,‘冤有头,债有主’我们的矛头应该直指反动派,以及和我们敌对而直接侵犯革命利益的人,当然,对于革命的叛徒,我们也应该根据革命的纪律作出适当的处置,但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子,我们凭什么理由为泄愤就糊里糊涂地把她抓起来呢?”并提醒陈茂辉说:“你知道你们这种盲动正是敌人最高兴的事吗?他们唯恐破坏不了我们跟群众的关系!”

为了制止这种报复主义的盲动再次发生,张鼎丞在分析了当时敌我的形势后,并找出了处置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的对策,“敌人已经感到有些对付不了我们游击队,所以才用枪刺逼群众上山找亲人,或者叫他们打头阵来‘搜剿’,无论如何,我们避免与群众对立,应该赶快去散传单,写布告,用尽一切办法在群众眼前揭露敌人的新阴谋,告诉群众,当他们被迫接近游击队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事先通如我们,向我们打个招呼,免得他们受到无妄之灾。还要使他们懂得只有红军游击队胜利了,才能最终消灭反动派加在人民身上的层出不穷的残酷迫害。”为了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氛围,张鼎丞还常常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次,张鼎丞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小河沟里捉到一条小鱼,身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张鼎丞,平时日理万机,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大家把鱼弄熟后,就送给他一个人吃,谁知道张鼎丞见状后,马上掏出一把小刀,把它切成极细的碎块,哪怕每人只能吃到可怜巴巴的一小块,他也硬劝我们吃下去,微笑地说着一句最普通的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4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