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对于中国航天来讲,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天,这一天,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于内蒙古,当电视荧屏上出现“神舟”五号飞船正拖着降落伞下降时,60岁的刘长秀身着一身整洁的将军服,激动得落下了眼泪,说:
“回来了,回来了!”

可能有些人对刘长秀将军不太了解,她是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风洞专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刘长秀同志的故事。
1943年1月,刘长秀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市涪江江畔一个穷苦的搬运工家庭,童年对于刘长秀来讲,主要是战争的记忆,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刘长秀迎来了幸福生活,她有机会坐在教室里学习,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长秀凭借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从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刘长秀决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6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毕业的刘长秀,毫不犹豫地走进川西北大山深处的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当时,大山沟里的生活非常艰难,再加上中苏关系不断恶化,我国根本没有像样的风洞做实验,搞导弹的同志对刘长秀等科研人员说:
“因为没有风洞做不成试验,导弹的环境试验只好到最热的西双版纳和最冷的长白山去做。一位女工程师在唐古拉山口为追一张数据卡片,追着追着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这些给刘长秀等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震动,也就从此刻开始,刘长秀和同事自己动手建风洞,不论男女,一起拦河、架桥、筑坝、开山。没有住房,就在老百姓低矮潮湿的茅草屋里安家;没有办公桌,绘图板就支在饭桌上、水缸上。
1971年,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基地终于建成第一座高速风洞。
风洞建成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喷流特性研究,喷流试验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做不了喷流试验,就无法准确模拟飞行器的飞行情况,可能会出现飞机撕裂立尾、火箭因喷流不均倾斜等重大险情,甚至是机毁箭亡。
当时,该项技术被美国等少数航天大国所掌握,中国却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刘长秀和同事们仅凭着一本使用说明书上简单的曲线和数据,开始了极其艰难的摸索,经过长达12年的攻关,该型飞机喷流特性研究课题获得圆满成功,该项研究课题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有刘长秀等科技人员多么艰辛的付出,一次试验中,一根高压管路突然爆裂,碎片在厂房内乱飞,窗户玻璃被打得粉碎,刘长秀因站在模型后面,才侥幸躲过一劫。

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关于神舟飞船,逃逸飞行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突发意外,逃逸救生系统就会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当时,负责逃逸火箭喷流试验研究工作的正是刘长秀,令人没想到的是,刘长秀在连飞船图纸都没有见过的情况下,带着课题组收集资料,设计改造设备,辗转于全国各地,对传感器、阀门等设备进行广泛调研,历经艰辛,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高压喷流试验设备。
此外,刘长秀还带领课题组对逃逸火箭不同姿态、不同速度、不同高度的300多种状态,进行了上千次地面模拟试验,为逃逸系统的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

在载人飞船逃逸系统研制中,刘长秀攻克了"支撑及其干扰"的重大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
2002年7月,刘长秀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成为中国空气动力界惟一的女喷流专家,在此,向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刘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