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国师"——戴季陶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3-09-08 08:40:01

四川广汉——雒城遗址

戴季陶(1891年-1949年2月11日),初名良弼,后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出生于四川广汉,是中国国民党元老,近代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是蒋介石的忠实"智囊",有"国师"之称。著有《日本论》《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戴季陶像

一、留学东瀛,双凤求凰

光绪十七年(1891年)1月6日,戴季陶生于四川广汉县雒城镇花市街。祖籍浙江吴兴,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经商,定居汉州(即广汉),在中西街开碗铺,世承其业。其父戴小轩兼业中医外科。戴季陶六岁入汉州私塾读书,因聪慧好学备受好评,有神童之誉。八九岁时,戴季陶读北美战史,思想为之一新,愤慨于满清朝纲不正,官吏腐败,隐然以天下为己任,以扶汉灭清为理想,并赋诗明志,诗曰:“又闻从军劳且苦,但愿热血溅黄土。只手拨开奴隶云,双腕擎起革命歌”!1902年,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8年春,21岁的蒋介石第二次东渡日本,进入振武陆军学堂学习,在这里结识了比他高一年级的戴季陶。

戴季陶手书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戴季陶祖籍浙江湖州府吴兴县。蒋氏向来注重宗族思想、同乡观念,何况在异国他乡,自是格外亲热。两人都胸怀反清驱满之志,常常一谈就到深夜。他们相见恨晚,很快就结拜为兄弟,后来索性同租房子共居一起。两人感情深厚,基本同吃同住,形影不离。当时,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已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与戴季陶、蒋介石的理念相同。当时,清政府促请日本政府当局协助逮捕孙逸仙。基于国家外交关系,日本政府表面上答应,但暗地里却通知孙逸仙,并指派具备日本军方背景的“黑龙社”的帮徒保护他。蒋介石、戴季陶便常到"黑龙社"的场所与孙逸仙会晤。

留日时期的戴季陶

在"黑龙社"里,他们邂逅了时年18岁的津渊美智子。津渊美智子是受雇于"黑龙社"的女佣人。"黑龙社"是日本法西斯团体,其宗‬旨‬是‬谋取我国‬黑龙江流域为日本领土,其会名即从黑龙江而来。日本人知道孙博士的这些朋友都是中国的革命骨干,将来革命成功后也是国家的栋梁。日本人想影响这些革命精英,培养他们对日本的感情。一旦这群革命分子成了气候,成立一个新兴的中国,必然会感恩日本,到时日本就能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影响。津渊美智子等一批"黑龙社"精挑细选的美女,就是这样被有意无意地安排到中国留学生的身边充当诱饵。那段时间中日青年恋爱成为时髦,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人娶日本妻子的现象,得到日本政府的暗中支持。

少年时期的蒋介石

美智子花容月貌,珠圆玉润,温柔敦厚,彬彬有礼,可是一个妥妥的美少女。蒋介石与戴季陶正是翩翩少年,处于青春寂寞最难耐时期。当他们第一眼看到美智子,就被她的美貌深深地迷住,并且开始热烈追求。不过,这场"双凤求凰"的角逐其实没有悬念。戴季陶文采风流,蒋介石相形见绌。且英俊潇洒的戴季陶很会讨女人欢心。他知道美智子喜欢文学,就经常写些日文爱情诗给她,晚上还经常约美智子一起去看电影。美智子常常被爱情电影感动得泪流满面,戴季陶就乘机将美人揽入怀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美智子陷入戴季陶的爱情罗网,两人很快同居了。蒋介石只好退了出来。

花容月貌,珠圆玉润

二、流亡日本,始乱终弃

1909回国,戴季陶回到上海。时值晚清,他投奔江苏巡抚瑞澄,被任命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调升湖广总督后,戴季陶辞官另谋出路,先当上海《中外日报》记者,继而转入《天锋报》,写了大量的反清文章。几个月后,19岁的戴季陶成为《天锋报》总编辑。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再次与其情人美智子相聚。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回国,参加了陈其美、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并在上海创办了《民权报》。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戴季陶以党员及记者资格谒见,迅即受到器重,就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国父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戴季陶随从参加典礼。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又奉命与蔡元培、宋教仁等去北京迎袁世凯南下。而袁世凯拒绝南下,于北京就任就任民国首任大总统,其独裁的面目终于显露。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对袁世凯的文章,被租界巡捕房拘捕入狱。他这才懂得:"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被营救出狱后,戴季陶便直接投身武装反袁斗争。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戴季陶负责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孙中山一起逃往日本,又与美智子腻在一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忧惧而死。戴季陶随孙中山离日返上海。为筹集活动经费,他与蒋介石等人住在上海环龙路44号,开始从事证券交易生意。

上海外滩旧影

1917年的一天,蒋介石听到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原来是美智子抱一个一岁多的男孩。原来美智子在日本生下孩子后,到处找不到戴季陶,她竟带着儿子,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上海寻找她心爱的男人。蒋介石扫了孩子一眼,的确眉目之间和戴季陶有几分神似。他为戴季陶有这么一个孩子高兴,就三步并两步冲上楼,大声叫着:"季陶,季陶,你看谁来了?是美智子带了你的儿子从日本来找你了"! 蒋介石高兴的叫声在整幢房子里回荡着。谁知戴季陶一听此言,脸色大变,惊愕不已。此时他已经结婚,对方是湖州名门钮家的大小姐。他对蒋介石附耳低言:"你也知道我那个老婆的厉害,如果这个事情让她知道了,还不和我闹翻天了"。蒋介石颇有为难地问:"你真的不想见她,不想见你的亲生儿子?"

戴季陶皱起眉头说:"介石,我的好兄弟,请你替我找个借口,赶快把她和那个小孩弄走吧"!蒋介石只好悻悻下楼。美智子本是满脸期待,以为戴季陶会立刻冲出来和她见面,可是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她心里就凉了半截。又看到只有蒋介石一个人从楼上垂头丧气地下来,并说不知道戴季陶去哪里,她完全绝望了。美智子苦笑一声,对蒋介石吼道:"不要又骗自己又骗我了,季陶既然连他的亲骨肉也不愿意相见,这表示他根本就不再要我们了。但是他不应该忘记他在日本穷的时候,我把我的金手镯、金项链都给了他,帮助他,而现在他竟然这样报答我。我盲目地轻信了一个背信忘义的男人,这完全是我的过错,如今我可以为我的愚蠢而哭了"。

一支梨花春带雨

她哭得梨花带雨,双肩不住地颤抖。终于,她咬咬牙,狠心地说:"蒋先生,请代我告诉季陶,既然他不要他自己的骨肉,我也不要了"!说毕,她匆匆地吻了一下小男孩,发疯似地冲出了门,在霞飞路奔跑转弯后,就失去了踪影。就这样,蒋介石只好收留了这个男孩,取名蒋纬国,带到老家奉化由偏房姚冶诚抚养。多年以后的1957年2月,蒋纬国丧妻后与邱爱伦再婚时,曾由戴季陶的儿子戴安国陪同到日本东京举行婚礼,主婚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津渊美智子。1967年,蒋纬国应邀访问日本时,念及母亲年事已高,便接她回台湾,以享天年。津渊美智子于1977年亡故。这些当然是后话了。

蒋纬国与邱爱伦结婚照

三、参与建党,助桀为虐

1919年5月,戴季陶受命于孙中山,与李汉俊、沈玄庐一起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系列中的杂志,由戴季陶任主编。戴季陶撰写了不少文章,宣传爱国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对共产主义也作了广泛介绍 。他尝试用共产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戴季陶成为"五·四"期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之一。1920年2月19日,迫于形势,在北京不宜再居住的陈独秀到上海。戴季陶将自己租住的楼房让给陈独秀一家住,并经常参加由陈独秀主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的在《新青年》杂志社举行的座谈会,讨论有关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

革命先驱——李大钊

1920 年5 月,戴季陶、沈玄庐、邵力子参加了由李大钊等倡导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将《星期评论》作为研究会的宣传阵地,大量发表了会员们研究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约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星期评论》出版。当时该刊在全国学生中很有影响,成为与《新青年》齐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开始筹建共产党组织,随后又有戴季陶、陈望道、沈玄庐、李达等加入。8月,正式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920年11月,在陈独秀主持下,戴季陶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后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先生,不能成为共产党员中途退出。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了。

陈独秀像

1922年,戴季陶再赴广州,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戴季陶力劝蒋介石回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1923年,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出乎意料的是,戴季陶却成了坚决的反共派。他力谏孙中山,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是养虎遗患,只会壮大共产党的力量,必然"启他日之纠纷"。1924 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张,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戴季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孙中山决定组建黄埔军校。戴季陶力荐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从而奠定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军界中无可撼动的校长地位,为他培育了忠诚于自己的黄埔系势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黄埔军校

1924年11月,戴季陶以日文秘书的名义,跟随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戴季陶以孙中山思想正宗传人自居,发表了《孝》,以宣传孙中山人格和思想为名,"歪曲"孙中山思想。1925年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他抛出预先起草好的《接受总理遗教宣言》,并写成《民生哲学系统表》,提出所谓以"纯正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国民党"最高原则"的建议, 旨在反对三大政策。在这期间,戴季陶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民生哲学系统表》,这三篇文章成为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的理论核心,集反共理论之大成。1927 年4月12 日,戴季陶积极参与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他为蒋介石制定了《离俄清党谋略纲要》,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蒋介石戎装像

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后,戴季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1928年2月,又兼任国民党宣传部长,一当就是20年。他看中蒋介石的政治才干,全力辅助蒋介石,为他鞠躬尽瘁,出谋献策,立下了汗马功劳。1935 年,因反对教育部制定的汉字简化方案,公开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碍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又是至交,蒋介石只能做出让步,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西安事变爆发后,戴季陶支持何应钦等讨伐派,力主派大军平定张杨,与宋美龄发生激烈争吵。宋美龄陪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发表了回忆录,不点名地批评了戴季陶。此后,戴季陶逐渐失宠于蒋介石,国师的形象逐渐暗淡。

蒋介石与宋美龄

四、重庆谈判,自讨没趣

抗战开始时,被誉为“最懂日本的中国人”戴季陶坚决批判国民党内的亡国论,指出离开南京最多十年八年,一定会重返的。他写信给儿子:"彼欲并吞中国破坏中国之企图,其失败将尤有甚于拿破仑之末路者……中国之前途绝不悲观"。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戴季陶的亲朋好友来祝贺时,他竟然一反常态:"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哭还在后面……"他认为共产党的势力发展壮大,会取而代之国民党。为此他向蒋介石进言:"今兹倭寇降而共匪炽,正与捻匪当年局势无殊,故战后艰难将十倍于战时,不可掉以轻心"。他极力反对国共谈判,曾对蒋介石说"切不可视共产党为合法之团体,匪首为正当之人物,言论为正当之道理"。

戴季陶像

面对戴季陶的提醒,蒋介石似乎“不为所动”,还主动给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来重庆商议和平建国事宜。蒋介石料定了毛主席不敢来重庆。这样他就能将“拒绝和谈,蓄意内战”的罪名扣到共产党的头上,在政治上占据有利地位。就算毛泽东真的来了,蒋介石也有两手准备,大不了给他一个虚职,然后逼着他交出解放区和军队。更“妙”的是,蒋介石还能借着这个机会拖延时间,将远在大西南的主力部队调到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希望可以实现和平、民主的建国目标,毛主席决定应蒋介石的邀请,奔赴重庆与他谈判。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周恩来专门要求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长张治中做保人,让他们坐专机来延安,将毛泽东等中共和谈代表接去重庆。

重庆谈判合影

8月28日下午3点37分,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停在了重庆九龙坡机场。毛主席一行并没有住进蒋介石专门安排的住所,而是直接坐着美国驻华大使馆派来的防弹车去了张治中的桂园。当晚,蒋介石在山洞林园设宴为毛主席接风洗尘。出席宴会的除了宋美龄、赫尔利、魏德迈(美国驻华总司令)外,还有张群、周至柔、蒋经国、宋子文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以及黄炎培、柳亚子等民主人士。毛主席在张治中的陪同下,走到宴会厅中央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前三鞠躬;他身后的周恩来和王若飞也庄重的对孙先生行了礼。此时,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开始发难,开口问道:“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也开始拜中国国民党的先总理了?”

张治中线

毛主席侧过头看了一眼戴季陶,说道:“当然要拜”。戴季陶接着讥讽道:“不是一家人,倒拜起同一个祖宗来了”。对于戴季陶的挑衅,毛泽东淡然自若,微笑着说道:孙先生是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的领袖,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国民党中央工作过,多蒙先生教诲,至今记忆犹新,不敢稍忘。说到这里,毛主席重提了当年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指出国共当时就是一家,又何来党派之分呢?接着说道:“今日能够前来重庆参加和谈,为我中华和平建国之大业,略效绵薄之力,正是继承先生的遗志,完成先生心愿的最好方式”。尴尬无比的戴季陶一时之间慌了神,只能讪笑着点头说:“是啊,是啊”。

戴季陶手书

毛主席深知当前国民党右派当权,只和国民党左派接触是解决不了和平建国问题的。因此,毛主席到达重庆的第三天,主动就去了陶园拜访戴季陶。戴季陶不禁对共产党人不计前嫌的伟大胸襟佩服不已。为尽地主之谊,戴季陶,请张治中代约时间宴请毛主席,以“联杯酒之欢”。毛主席应邀出席了这次宴会,在席上,毛泽东聊起了1925年的国共合作时期他曾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与戴季陶共事的往事,而不提任何敏感的话题。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桂园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尽管毛主席付出了极大的诚意,但一门心思想实行独裁统治的蒋介石根本不与我党和平共处。

张公馆——桂园

五、油尽灯枯,自杀身亡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 “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从进攻转入防御,败绩接踵,继辽沈战役大败后,又在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八百万精锐丧失殆尽。戴季陶忧心如焚,身体每况日下,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每天念经拜佛。他曾向左右哀叹道:"时局日下,衰病之身,毫无所补,每一念及,则深惶汗"。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毫不犹豫地卸下扛了20年的考试院长的职务,改任国史馆馆长。1948年12月28日,戴季陶登机飞往广州前曾到考试院怀旧,悲痛难禁,唏嘘涕出:"这一去,不知何日重又来?恐是不再矣!"戴季陶身在广州,心系时局。期盼局势好转,但事与愿违。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1949 年1 月21 日,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总统职务。蒋介石下野后,在家乡溪口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遥控时局,确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布置党政军要员撤往台岛,通知戴季陶入台。戴季陶一口拒绝:"不去了,但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伴父母于九泉,尽人子之责"。1949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到广州。戴季陶早已闭门谢客,终日躲在广州东山的广东省政府招待所--东园。不久,他将十一个平时拜佛的用古铜铸造的千手观音,亲自送到六榕寺,放在觉皇殿中,还和殿中佛教会同仁胡毅生谈禅,话中提到,不久自己会脱离此恶世,好像预知死期将至。

戴季陶像

国民政府迁都广州后,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看中了东园戴家住房,未等其答复,就把戴季陶的行李搬到了简陋的东园三幢二楼十九号。戴季陶大为不快,说:"孙科太看不起我了"。这晚,他更是彻夜未眠。长期以来的心神不定,从此愈发严重,只好不断加大服用安眠药剂量了。1949 年2月10日,他对秘书说:"国军难以据守西南,四川必为共产党所得。他们不会放过我,我也不甘当他们的阶下囚"。身病加心病的戴季陶,既不愿随蒋介石残喘台湾,又怕成为共产党的俘虏。11日半夜两点钟,戴季陶到已中风半瘫的续弦赵文淑的内室,对她说:"已经吃过多次安眠药,还非常亢奋,头脑胀痛如裂,比死还难过"。

广州东园旧址

第二天上午,家人进戴季陶卧室一看,发现他作侧身卧,面色赤红,双眼圆睁,鼻孔尚有微息,家人立即打电话让医院派人救治。9时许,许多政界要人和军界人士闻讯而来,齐集房内肃立。当时戴季陶气息犹存,不过已经不能说话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10点后,戴季陶气息已绝。于右任用手绢频频揩拭泪痕,惨然而言曰:“老的老了,死的死了”!这八个字说得何等伤心,何等沉痛。早在1948年9月和10月,戴季陶因寝食不宁,两次吃了过量的安眠药,都被及时抢救而苟延残喘。这次,即使华佗再世,也回天无力了。蒋介石闻耗悲痛,故人零落,嘘唏不已。他在挽词中称赞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成都昭觉寺——戴季陶墓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