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文章《岳飞被处决当日,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没来劫法场?你看监斩官是谁》,没有详细看作者表达的意思,只是借题发挥的谈谈对岳飞现象的看法。
首先这种题目就够雷人的,咱先不说题目。看看评论区,一个网友说:
“秦桧都找不出岳飞的罪名,只好莫须有。现在的一些油渣小知识分子给岳飞罗列了一堆罪名!”
这句话很有代表性,秦桧找不出岳飞的罪名,只好“莫须有”!这话出自一个成年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口中,其实挺可笑的。
因为都说秦桧是诬陷岳飞,诬陷都找不出罪名,那秦桧这个第一大奸臣真是名不符实,编造个罪名真的有那么难吗?
王俊不是被秦桧、张俊收买诬陷岳飞吗?
那他诬陷的什么?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再不济“阴谋叛乱”,这种罪名放在哪个武将身上都适用。
秦桧一个进士出身的宰相,饱读诗书,编造个罪名都不会,怎么做奸臣,奸臣只是人品有问题,能力可是很强的。
再一个就是很多人相信岳飞擅长以少胜多,甚至“八百破十万”,这种神剧情节也深信不疑。
其实还不如编个岳飞以优势兵力歼灭金军更可信。
你想想看,如果不是遭遇战,谁会拿这么少的兵力出战,而且《宋史·岳飞传》记载的还不是八百,更少,是五百破十万,而且打头的将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也就是说无名骁将带领五百骑兵就大破金军。
这符合常理吗?
这么重要的战事,派出的不是岳云、张宪、杨再兴这样的将领,而是无名之辈!
再就是,目的是什么,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不多多斩杀金军,怎么“破”了就完了。
其实这是明显造假,
一如果是有名的将领这要有记录,要报功的,
二是这么大的胜仗斩杀多少敌军也要上报的,请功啊!
你岳飞不计较名利,将士们必须嘉奖、犒赏,不然谁还会卖命。
没有将领的名字、没有杀敌人数,只是“骁将”、“破十万”,一场大胜仗就这么含混过去了。
再说劫法场,文章的题目是《岳飞被处决当日,十万岳家军为什么没来劫法场?你看监斩官是谁》。
哈哈!看题目似乎是因为杨再兴监斩,岳家军才没有劫法场。
看过宋史的都知道,岳飞是和张俊、韩世忠一起被召入京城,
同时解除兵权,
同时进入枢密院任职,
同时和自己的军队脱离联系。
因为此时各家军名义上都是属于朝廷了,有了新的“番号”,但中央要想完全掌控这些军队,必须打破编制,各家军重新整编。
张俊主动配合朝廷整编了自己的张家军,以后张俊和岳飞又整编了韩家军。
岳家军虽没有得到岳飞的配合,没有被整编,但此时由二号人物王贵主持工作,而岳飞案也是这个时候,由王俊举报三号人物张宪命他串通岳家军将领闹事,要挟朝廷放岳飞回岳家军而引发,涉案的岳云张宪被逮捕,岳飞也受牵连被杨再兴由庐山带回京城,先后有十几位岳家军将领,包括岳飞的表弟姚政作证。
一些人认为十几位将领作证是证明岳飞有罪,其实十几位将领作证,证明的是王俊确实找过他们,透露过联合闹事、要挟朝廷的事是存在的,因为这种事牵扯的人太多,也瞒不过,再说这事,将士们也不认为是大事,因为淮西兵变时,岳飞辞职,朝廷派张宗元接管岳家军,他们曾经闹事抗议过,最后还不是朝廷妥协了。
可见张宪企图串通将士闹事的事是有的,有那么多人作证,所以最初张宪判的是绞刑,岳云是流放,因为岳云给张宪的书信没有了,再说岳云只是个传递书信者,所以判得轻。
但后来定案时,赵构把岳云和张宪都改成了斩首,这才有了传说中的韩世忠质问秦桧。
韩世忠质问秦桧是问岳云的案情,怎么岳云被重判了,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意思是说:虽然岳云传递的书信找不到了,但传递书信的事是有的,(因为有张宪和十几位将领的证言,难道没有吗,怎么能说没有哪?)
可见,韩世忠质问的不是岳飞冤案的事,而是岳云判的重了,因为书信这个证据没有了
岳飞之死,死于赵构君臣互不信任,正所谓“君疑臣不诛,则臣必反,臣疑君而不反,则君必诛”,这是封建王朝的死结。
至于罪名岳飞和张俊、韩世忠一样,如果不追究,就没有,如果追究,哪一个也不少,其实历史上岳飞的罪名不止一条,但淮西兵变时,岳飞明显的抗上、要君的行为并不在其中。
但很多研究者认为,岳飞之死其实是淮西兵变就埋下了伏笔,那次岳飞的表现使赵构很难堪,也使赵构认识到岳家军和岳飞朝廷很难掌控。
这次三大帅解除兵权,如果岳飞和韩世忠、张俊一样配合朝廷整编岳家军,可能岳飞的结局也和韩世忠一样,高官厚禄,安享晚年。
但后来岳飞的表现让赵构失望,而随后的张宪案使赵构动了杀机,君要臣死,罪名不愁。
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