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法律逻辑作为司法实务的重要理论指导,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其实用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实践。当前,我国法律逻辑研究亟需新理论指引。从现状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法律逻辑领域的研究显著领先于我国,无论在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时间上均占先机。研究国外法律逻辑成果,有助于我们汲取更多经验,突破研究瓶颈。我国在法律逻辑研究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从经验积累还是时间沉淀来看,对于司法实务而言至关重要。基于国外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逻辑体系,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于广大司法工作人员的工具性学科,为司法实务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法律逻辑源于法律与逻辑间的紧密联系,可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当时,公共约法下的诉讼多通过公开辩论,由陪审团依据辩论的逻辑与理由判定胜负。法庭辩论促使了对语言逻辑的研究,即法律逻辑。古希腊逻辑学与哲学的社会化源头之一,便源于此法庭辩论方式。逻辑学自诞生之初便与法律紧密相连,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更强化了这种联系。逻辑学成为判断法律关系是否成立、法律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工具。形式上合理的法律关系虽不一定必然成立或合理,但形式上不合理的法律关系,现实中也必然不成立或不合理。以逻辑为判断标准衡量法律问题是法学研究的关键,逻辑在法律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
我国法律逻辑学科在初创时期,遵循的是“逻辑原理加案例”的研究模式,即在普通逻辑中融入法律规范以探讨法律现象和问题,但这种模式实质上只是对普通逻辑学的法律化包装,逻辑原则多非基于法理,难以有效应用于法律研究与实践。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法律逻辑学科在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改进,摒弃了简单添加内容的做法,转而基于法理重新构建法律逻辑,从而真正形成了独立的“法律逻辑学”。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逻辑学,需从法学视角研究逻辑问题,在遵循基本逻辑定律的基础上,以法理为依据探讨法律问题,是一门独立于普通逻辑学之外的专门法律学科。
法律逻辑的核心在于法律推理。法律推理虽理论上可视为逻辑运用,以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为前提,法院判罚为结论,但实际上复杂多变,非简单三段论所能概括。寻找法律规范的过程困难,法律条文可能产生多种解释,存在规范冲突或法律漏洞,且与法理或情理相悖。法律推理采用演绎思维模式,但不同于普通演绎推理,包含多种不确定因素。法律规范中的法律概念含义复杂,案件事实认定也受主观因素影响。推理过程包括形式法律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前者属法律内部世界,后者属法律外部世界。我国常用形式法律推理,因其不包含非法律因素,更稳定可预见,有助于维护司法统一,对现代法治社会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法律逻辑是形式逻辑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或理论法学的一部分,亦或应用逻辑的一个分支,用于法律实践。然而,随着发展,法律逻辑被定义为基于传统逻辑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工具作用的学科。从逻辑学角度看,法律逻辑研究法律领域的逻辑;从法学角度看,它是法学的重要理论内容。法律逻辑虽介绍逻辑知识,但不具强法律性,普通逻辑理论可替代其功能。我国法律逻辑包含非逻辑成分,刑侦逻辑即为例,其结论具推测性。将法律逻辑仅视为形式逻辑应用,无法跳出传统框架,也不构成独立学科。法律逻辑是法官、律师等论证判决时应用的技术或工具,应定义为应用逻辑,而非形式逻辑。
法律逻辑融合了法律与逻辑学,既属法学也属逻辑学范畴,兼顾理性和应用性。它主要研究法律中的逻辑问题,这些问题也挑战着一般逻辑。法律逻辑运用逻辑研究法律思维,需结合法律实质内容和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采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方法进行研究。法律推理是其核心,形式法律推理保障法律稳定与程序公正,而实质法律推理则在合法与合理间协调,填补法律漏洞,实现社会公正。两者并非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式法律推理是主流,但实质法律推理同样重要。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法律价值,维护司法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