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公共安全的核心部门,其输出的公安产品质量直接关乎社会安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公安机关作为一线单位,其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石,基层队伍素质和民警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公安产品的整体质量。长期以来,公安机关警力分布呈现出从机关到基层的倒金字塔型结构,机关警力冗余而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基层警力匮乏。为破解这一难题,公安部党委作出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但警力下沉难、基层人才流失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警力严重不足,而机关警力却常常处于“空转”状态,警力下沉与上浮、机关精简与膨胀的循环怪圈亟待打破。
基层难以留住人才,原因在于机关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福利待遇。机关不仅工作环境良好,而且晋升机会多,立功受奖也更为容易,竞争上岗的成功率也高于基层。相比之下,基层警力严重不足,任务繁重且难以落实,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基层民警待遇偏低,晋升机会有限,立功受奖机会稀少,许多从警二十多年的基层民警甚至难以晋升到非领导职务的副科级,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民警的工资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低待遇与高工作强度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一些基层民警对基层工作心生不满,难以安心坚守岗位。
与此同时,公安体制却面临警力“上浮”难题。理论上,公安机关应清晰划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操作层三大层次,各层职能明确具体。然而,现实中公安机关职能却呈现“纵向颠倒、横向模糊”的状态,未能适时变革以适应政府改革需求,仍固守“大政府、小社会”思维,管理众多超出职责范围的社会事务。上下级职能划分不清,事权过度集中于上级,操作层工作不断上移,领导层职责膨胀。加之经济动因驱动,“找事—设岗—增人—膨胀”的恶性循环愈发明显。在机构设置上,公安机关依旧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上下一般粗”,人员层层递补,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正是体制问题的深层原因所在。
公安工作的超时性、严峻性和危险性给基层民警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他们长期坚守在一线,无论是执法执勤、打击犯罪还是抢险救灾,都冲锋在前,经常面临无休止的案件和加班,正常休息时间被剥夺,补贴补休难以落实。一些基层民警每天平均工作12至15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许多民警疾病缠身,并面临严打专项斗争和缉捕犯罪嫌疑人时的伤亡危险。部分地区“一级勤务”泛滥,一些基层民警只知一级勤务,几乎从未听说过启动二级、三级勤务,甚至异化成领导追求政绩、推卸责任的工具,加重了基层负担,却收效甚微,大量辅警纷纷离职,也迫使许多基层民警削尖脑袋挤进机关。
近年来,尽管公安机关积极筹措资金改善装备,但警务装备保障仍难以满足基层正常工作需求。随着刑事犯罪团伙化、智能化、科技化趋势加剧,公安机关装备与实际工作需求差距日益扩大。突出表现为车辆数量少、质量差,通讯器材不足且故障频发,枪支配备不齐,防弹衣、钢盔、警棍等防护装备匮乏,难以保障民警执行巡逻、缉捕等任务时的安全。经费紧张问题普遍存在,办案经费短缺使得部分案件调查取证、补充侦查不到位,甚至引发警民关系紧张。警力不足与高强度工作任务不相称,民警身心疲惫。基层单位权责倒置,上级部门在人力、物力投入及权责支持方面相对不足,制约了队伍素质提升。
基层民警面临着工作繁重、危险系数高、待遇及职位偏低的困境,加之广泛接触社会各类人群,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和身体健康问题。然而,民警的合法权益和健康保健机制尚未及时完善,医疗保险保障存在不足。尽管基层民警长期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的第一线,但政府并未给予他们相应的特殊待遇。由于医疗保障不到位,许多民警“小病忍、大病拖”,长此以往,身体状况堪忧。近年来,多地公安机关的年度体检结果显示,仅有4成民警身体健康,而6成民警则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甚至不少老民警因承受不住巨大的身心压力而期望可以提前退休。上述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警力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且现有资源配置未形成科学的金字塔结构。建立完善相应机制,将有限警力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位置,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服务百姓、震慑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重新配置警力资源涉及警察人事、待遇、福利及基层办公经费保障与硬件设施等多方面。要实现警力向基层倾斜,需优化组织结构,改革运行机制,创新人事制度,并建立和完善警务保障下沉机制。这包括精简机构、优化组合,推行执勤倒班和错时、弹性工作制,建立社会面动态巡防机制,实行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对基层的投入,保障基层民警待遇和资金经费,以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个地方只有追责和苦累,他凭什么留住人?
干就干不干就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