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76—毕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5-01-25 17:03:35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毕,Bì,起源单一、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姬昌(姓姬,名昌,又称伯昌,今陕西岐山人,季历之子,周武王姬发之父,周朝奠基者)第十五子姬高,协助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建立西周,立下赫赫战功,担任朝廷执政大臣,封在毕地(又称毕陌、毕原、咸阳原,今陕西咸阳一带),建立毕国,周成王姬诵(姬姓,名诵,今陕西岐山人,周朝第2位国君,周武王姬发之子,姜子牙吕尚的外孙)时期位列三公,故又称毕公、毕公高。

毕公高尊奉武王的命令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假错案,表彰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革除刑罚严酷的弊政,宽大为怀,辅佐成王、康王,40多年未使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毕公高的后代如毕万等有前往晋国为官者,封于魏地,形成魏氏;也有的留在毕国,以国名为氏,称毕氏,世代相传,尊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毕姓始祖:毕公高

另有奚姓始祖、“车神”奚仲的后裔分迁毕原,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蒙古族、满族、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毕姓等。

得姓始祖:毕公高

发源地:陕西咸阳

迁徙路线:

周朝初期,毕姓先祖生活在今陕西咸阳渭水两岸的毕国,又称毕原、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去世后均葬在该地。八百年周朝历史,毕公高的后代子孙一直显赫于世。

周平王姬宜臼(姬姓,名宜臼、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东周开国国君)建立东周后,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毕氏族人也随之在洛阳地区繁衍生息,日渐强盛,严溪毕氏郡望即出自河南偃师郡。

毕万在晋国为官后封在魏地,后裔与赵、韩瓜分晋国,建立魏国。战国时期,毕氏进入山东地区,滕国(今山东滕州)有著名大夫毕战。

秦汉时期,毕氏族人已扩展于今河北、广西一带。有一支毕氏族人远徙山东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氏繁衍日盛,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时毕氏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北魏鲜卑拓拔部的出连氏改毕氏后,入迁洛阳,使毕氏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

唐朝时期,有西突厥王子、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及其一族人多改为汉姓毕氏。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后,京兆人(今陕西西安)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唐朝末期,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大批的毕氏族人南迁至两湖一带。

北宋时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毕士安因仕宦落籍今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金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帝)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氏族人因任职或避难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明朝初期,毕氏族人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朝末年,河南、山东的毕氏族人伴随着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蒙古族都讷亨氏、满族毕力扬氏冠改汉姓毕氏。沿海的福建、广东毕氏族人开始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生息繁衍。

毕姓主要郡望为扶风郡、东平郡、河南郡、河内郡、太原郡,除以望立堂外,还有经训堂、培远堂等堂号。

历史名人:西周开国功臣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15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毕姓始祖,毕国开国君王)、春秋晋国大臣毕万(姬姓,毕氏,名万,毕公高后裔,封魏地,魏姓、魏国始祖)、唐朝画家毕宏(今陕西西安人,任御史、左庶子,擅画奇石古树)、北宋发明家毕昇(别名毕升,平民出身,今湖北英山人,发明活字印刷术)、近代眼科专家毕华德(北京人,中国第一位西医眼科医师,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著《眼屈光学》,创办《中华眼科杂志》)、现代电子学家毕德显(山东平阴人,中科院院士,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祠堂: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顾县镇回龙湾村毕家寨毕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清代大学者、殿试状元毕沅(历任诰授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督查右都御史、西安巡抚、陕甘湖广总督)奉皇帝圣旨独资修建,占地103亩,乾隆皇帝“御赐三宝”悬挂在祠堂内外,被誉为“中原第一祠”,2016年重修开放。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九潭村东安社毕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宣统年间重修,由大宗祠、中任宗祠、吉江书舍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904平方米,解放后作为粮仓、工厂使用,2013年重修开放,为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该支毕氏相传最早由河南迁徙到安徽凤阳、江西广信、吉安等地,宋朝时期从吉安吉水县到广州经商,最终定居在太平埗,清朝康熙年间改名毕村,花都区乃至广东省的毕氏多出于此,又称“花邑一支毕”。

广东广州花都区毕村毕氏大宗祠

家训家规:

《毕氏家训》毕木:

(明朝万历,山东淄博):

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

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

《毕氏家训》略:

(原名:家风嘱咐,山东东平一老人2007年所著)

一、常想爱国护家之事。国乃家之根本,爱国至上,代代不忘;家乃国之组成,护家兴族,世世相传。

二、治家之道讲求和谐。家和万事兴,家事如国事,和谐排第一。我先辈素以忠孝传家、家族和睦著称。

三、兴家之道在于勤。勤劳是财富之母,是创造之源。我祖上素有“勤以立志,俭以养德”的风范。

四、立身之道重操守名节。后世立身要切记,“百行德为首”。要坚持真理,弘扬正义,正心修身,陶冶情操,爱惜名节,戒除陋习。

现分布:毕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其次分布于辽宁、云南、安徽、河北、江苏地,其中河南分布最多,全国形成了以豫鲁、东北为中心的两块毕姓分布区。

总人口:毕姓约103万人,全国排名第150,在百家姓中位列第76。

毕姓出自姬姓,始祖为周朝奠基人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他辅助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释放被纣王囚禁含冤的百姓和百官,并为他们平反昭雪,协助武王、成王、康王执政,奠定成康之治,有功封于毕原,建立毕国,后代毕万到晋国为官,封于魏地,建立魏国。毕姓家族在周朝800年间一直显赫,传至北宋时期,平民出身的毕昇(毕升)是一位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在工作中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低效率的雕版印刷跨越到高效率的活字版印刷时代,极大的促进了文化传播,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