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覃克参《芦笙悠扬舞蹁跹》有感

闭目游神 2025-02-01 02:28:09
凤山文学微信公众号于2025年1月2日,刊发了覃克参所写的《芦笙悠扬舞蹁跹》一文。初读,便被文中那细腻的描写笔触以及蕴含的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仿佛瞬间被拉进了苗族那独特迷人的文化世界里。这实实在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它不光把驯乐苗族芦笙踩堂舞的外在特点描摹得细致入微,更深入内里,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一一挖掘出来,可读性强,欣赏价值颇高,实应值得好好品鉴一番。 一、精妙入微的描写笔触 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春日里的绵绵细雨,悄然间就浸润了读者的心田。在描写驯乐苗族男女服饰时,细致得就像一位丹青妙手在勾勒绝美画卷。文中 “苗族女郎头上、脖颈间、手腕上、脚踝处佩戴的银饰,重量足有十几斤,做工那叫一个精巧,在日光或是灯火下熠熠生辉,银帽、银簪、银项圈、挂牌、银手镯等各类饰物,随着身体的舞动,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 这般绘声绘色的描写,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读者想象的大门,让广大读者仿若亲手触摸到了绝美的苗族服饰,使得文章满溢着浓厚的画面感与现场感。文章在刻画芦笙踩堂舞动作方面更是一绝。像 “探路步”“退步”“跳步” 等舞蹈动作,经作者的生花妙笔一描绘,立马鲜活起来。读者此刻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热闹欢腾的苗族歌舞盛会上,亲身体验着苗族同胞生活的热烈气息,感受着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韵律与美感。 二、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 文章绝非仅停留在对舞蹈动作与服饰外观的浅表描绘,更为可贵的是,它如一位执着的考古学家,深匿的历史文化宝藏。诚如作者所言:“这舞蹈,总透着一股凝重、悲怆之感。”芦笙踩堂舞恰似一座藏满珍宝的神秘殿堂,背后承载的历史传说与文化渊源,赋予了它独一无二、深沉厚重的底蕴。众所周知,苗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夺目,在漫漫岁月长河里,经历了无数次艰难迁徙。其中,“探路步” 作为芦笙踩堂舞中的关键动作,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又布满艰辛的迁徙记忆。遥想远古,苗族先民为寻得更宜居的家园,毅然背井离乡,踏上吉凶未卜的征程。一路上,前方道路荆棘丛生,危机四伏,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而 “探路步” 正是对这一历史场景的生动复刻,舞者们通过这一动作,模拟先辈们在迁徙途中小心试探、谨慎前行的模样,每一次抬腿、落脚,都似在轻声诉说先辈们于困境中不屈抗争、勇敢探索的传奇精神。如此紧密的历史传说与舞蹈动作融合,让芦笙踩堂舞超脱了单纯的肢体律动范畴,化作苗族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读者从文中对 “探路步” 的描述里,便能深切感知苗族先民迁徙路上的风雨沧桑,体悟到他们坚韧顽强的民族精魂。对于苗族同胞而言,每一回跳起芦笙踩堂舞,演绎 “探路步”,皆是一场对先辈的虔诚缅怀,一次对民族历史的深情重温,这般文化传承,于无形中筑牢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就是《芦笙悠扬舞蹁跹》一文的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文章深度挖掘并融入苗族这般厚重的文化背景,仿若为读者精心打造了一扇通往苗族历史深处的之门。读者凭借文字,跟随舞者的灵动步伐,踏入苗族生活的天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拼搏奋进。这深度的文化内涵呈现,让文章突破了舞蹈动作与服饰描写的表层限制,跃升至更高的文化境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为深刻的感悟,也让芦笙踩堂舞这一文化瑰宝在字里行间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华彩。 三、闪耀文化传承之光 此文还巧妙借助对芦笙踩堂舞的详尽阐释,将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态势清晰呈现,彰显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蓬勃的生命力。正如作者所说,“智慧的苗家人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吹芦笙跳踩堂舞的内涵。它成了苗族同胞欢庆年节、竞技比赛、谈情说爱、迎接贵宾的重要形式。这些发展变化,让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蓬勃生机。”从传承脉络来看,芦笙踩堂舞凝聚着苗族先辈的无穷智慧与炽热情感,靠着一代又一代族人的口传心授,绵延至今。在驯乐苗族乡,每逢重大节日庆典,芦笙踩堂舞必然闪亮登场。当地孩童自幼便沉浸在这般浓郁的文化氛围里,瞧着长辈们吹奏芦笙、翩然起舞,心底渐渐萌生出对本民族舞蹈的热爱之情,进而主动学习钻研。比如,长到一定年纪,他们就踊跃参与舞蹈排练,从最基础的舞步学起,循序渐进,直至熟练驾驭复杂的动作节奏。这般传承模式,不单延续了芦笙踩堂舞的精湛技艺,更将苗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等珍贵元素融入其中。 四、恰到好处的语言魅力 在这篇文章里,语言风格独具韵味,既饱含生动鲜活的感染力,又不失质朴平实的亲和力,不管是资深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毫无阻碍地迈进芦笙踩堂舞的奇妙世界,领略其独特风姿。文中诸多语句仿若灵动的精灵,满溢着鲜活的魅力。就拿 “吹奏出的可不单单是悠扬的曲调,更多的是奏响了团结和谐、幸福圆满的美妙乐章” 这句话来说,它巧妙地为芦笙吹奏的音乐赋予了深邃丰富的情感意蕴。打破了单纯对音乐声响的刻板描述,“悠扬的曲调” 仅是听觉感知的基础呈现,而 “团结和谐、幸福圆满的美妙乐章” 则实现了华丽升华,将音乐与苗族人民的生活百态、精神诉求紧密捆绑。这般表述,让读者仿若目睹苗族同胞在芦笙乐声环绕下,携手欢歌、共舞盛景,彼此间流淌着团结友爱、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息,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与不懈追求。这般富有想象力与感染力的语句,助力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芦笙踩堂舞在苗族文化中的关键地位,它绝非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坚韧纽带,极大地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其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振。在介绍芦笙踩堂舞的服饰、动作、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时,作者摒弃了晦涩拗口的复杂句式与浮夸华丽的辞藻堆砌。比如“男子看中姑娘,则手捧芦笙,一边深情凝视对方,一边倾尽所能,吹奏出悠扬婉转的恋曲。”“随着活动的逐渐推进,芦笙曲调由沉缓变明快。舞蹈的基本脚步虽然没有改变,但是,芦笙舞曲节奏明快,舞者的脚步也随之轻快起来。凝重、悲怆的色彩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欢乐、轻快的气氛。这时,围圈的跳舞者手牵手,载歌载舞;吹奏的芦笙手俯仰摇摆,边吹边跳。芦笙跳踩堂舞场上,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这般直白简洁的表述,哪怕是对苗族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也能轻松在脑海勾勒出苗族男女的着装模样;讲述芦笙踩堂舞动作如 “探路步”“退步”“跳步” 等时,同样采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能迅速把握舞蹈动作的大致形态。这般质朴的叙述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确保每位读者都能顺畅无阻地汲取文章传递的信息,全方位了解芦笙踩堂舞,赋予文章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与传播潜能。 五、精巧合理的结构编排 这篇文章在结构布局上堪称巧夺天工。从苗族服饰描绘开篇,然后逐步过渡到舞蹈动作展现,继而深挖文化内涵,最后拓展至现实意义阐述,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紧密相扣,逻辑脉络清晰流畅。读者阅读之际,仿若沿着一条精心铺设的文化探索之路前行,能够从容不迫地深入了解芦笙踩堂舞这一苗族文化瑰宝,感受其独特魅力与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 由浅入深的开篇引入。文章开篇聚焦苗族服饰,以细腻笔触刻画驯乐苗族男女的服饰风貌。“身着黑色蓝靛土布缝制服装,是他们的标配。这些服装,蓝靛上色,牛胶封固,黑得发亮。虽一片漆黑,却散发出厚重的艳丽感。女士上装为右衽上衣或圆领胸前交叉上衣,绿底雕花披肩;下装为各式百褶裤或长裤。男士上装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或左衽长衫,绿色衬领;下装为大脚长裤(裤脚宽一尺多)。女士佩戴传统银制饰品——银角、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耳环、银手镯、银脚环、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 这般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苗族民众鲜活的外在形象,赋予读者最直观的视觉初印象。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显性标识,是外界了解一个民族的便捷窗口。借由对服饰的精细描摹,文章不仅为后续内容的铺展筑牢根基,还水到渠成地引出与苗族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芦笙踩堂舞,促使读者在脑海中初步搭建起苗族文化场景的大致框架,为后续深入探究舞蹈奥秘做好充分铺垫。 —— 动静交织的内容延展。完成服饰描写后,文章顺势切入舞蹈动作刻画环节。对芦笙踩堂舞 “探路步”“退步”“跳步” 等动作的生动演绎,引领读者从静态的服饰画面瞬间切换至动态的舞蹈场景。这种动静结合的叙事策略,让文章内容更加多元丰富,节奏明快流畅。与此同时,对舞蹈动作的详尽描述,助力读者初步掌握芦笙踩堂舞的基本架构与特色亮点,为进一步探究其深层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备足功课。 —— 深度挖掘的内涵升华。待读者对芦笙踩堂舞建立起初步感知后,文章笔锋一转,深入挖掘其背后隐匿的文化宝藏。通过阐释 “探路步” 所蕴含的苗族先民迁徙记忆等内容,将舞蹈与苗族历史文化紧密勾连。这般文化背景的融入,让芦笙踩堂舞突破了单纯舞蹈形式的局限,晋升为苗族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有力承载。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回溯,生动展现苗族迁徙的壮丽史诗。” 显而易见,从舞蹈动作剖析迈向文化内涵探究,是文章结构的关键跃升,它引领读者超脱表面的观赏层次,深入苗族文化的内核地带,助力读者构建对芦笙踩堂舞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体系。 —— 关联现实的价值拓展。在深度剖析文化内涵之后,文章视角再度切换,将目光聚焦于芦笙踩堂舞的现实应用场景。详述其在欢庆佳节、竞技赛事、谈情说爱、迎接贵宾等多元场合发挥的关键作用,全方位展现舞蹈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多元功能与重要地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着重提及驯乐苗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流互动、相互借鉴,以及芦笙踩堂舞在促进民族团结进程中的积极效能。文中写到——“值得一提的是,驯乐苗族“南下”思恩镇陈双村后,芦笙踩堂舞的参与者,早已突破了民族界限。在陈双村,苗族同胞与周边的壮族、毛南族、瑶族同胞广泛交流,深入沟通,不断地增进了了解。”这部分内容将芦笙踩堂舞与现实社会紧密捆绑,让读者真切领略到传统文化于现代社会绽放的强大生命力与非凡价值。借由对现实意义的深度阐述,进一步抬升了文章的思想高度与时代气息。
0 阅读:0

闭目游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