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波音公司频繁的事故相比,中国的民航业可谓是捷报频频,就如:欧洲适航证有了新突破,C919进入了快速交付期。
甚至就连制约国产大飞机量产的发动机问题,也迎来了新突破,难道说美国这次真的无法再限制我国的民航业发展?国际社会上是否会出现商飞、波音、空客三足鼎立的局面?
C919破除美国限制
要说我国民航业的捷报都有什么,那C919进入快速交付期绝对可以算一个。光大证券发布的研报称,截止到今年的2月份,C919的订单量是来到1500架,交付量达到了16架。
而且,据中国商飞预测,C919在2025年的产能会在50架,下线量大概率会在30架。
看到这里肯定就会有人好奇了,1500的订单量,16架的交付量,一年的预测产能是30-50架,这样的速度虽说有了提高,但也算不上快速。那么,为什么国产大飞机C919在量产的这条道路上有些缓慢呢?
首先,还是它部分零部件非国产化的问题,而在这些非国产化的零部件当中,发动机的非国产化才是最为致命的。
众所周知,C919目前的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主要控股的法国赛峰集团提供的,为此特朗普也曾提到过对C919Leap发动机的限制,好在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但这样的情况也为我们提了个醒,核心零部件没有掌控在自己手里,就会时刻面临着被被人“卡脖子”的境地,就如曾经美国在芯片上对我国的限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导致C919的量产速度缓慢,一方面是避免美国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在等待国产发动机的更换。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国之前也是试验过的,就如:歼-20最早的发动机是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但这款发动机原厂出产时的工作寿命只有900个小时,且售价就高达500万美元。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款发动机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但俄罗斯工厂的产能却是有限的,在满足完俄罗斯的战机后,能提供给我国的数量就十分有限。
所以歼-20试飞的时候,就有两个版本,一个装备的发动机是AL-31,另一个则装备的是国产发动机涡扇-10,但2台AL-31发动机15吨的推力,很难能够保证歼-20实现超音速巡航,这也就导致一部分西方媒体不承认最初的歼-20是五代机。
直至人民空军成立73周年之际,歼-20飞行员李伟鹏才说道,参加第14届珠海航展的歼-20一斤全部换成了国产发动机。
也就是说,从2022年开始,歼-20就在大批量换装国产发动机涡扇-10,实际上这样的方向和C919未来全面换上“中国心”的行动是一致的。
其实,适用于C919的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A这两年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截止到2024年年底,长江-1000A也是完成了适航认证的关键测试,并且有预测说是会在2025年替换掉Leap发动机。
也就是说,距离C919摆脱被美国“卡脖子”风险,达到量产的速度,还有很短的时间。
长江-2000试验成功,C929腾飞在际
实际上,让国人为之振奋的消息还不止于此,适用于C929的发动机长江-2000近日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即长江-2000完成了全状态高空台实验,累计运行的时间达到了3000个小时,最大推力可达到35.2吨,涵道比达到了惊人的12:1,其性能完全可以和波音7787使用的GEnx-1B发动机相媲美。
另外,C929在2024年年末也有好消息传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航空与商飞签署了C929客机首家用户框架协议,意向成为C929宽体客机的全球首家用户。
不得不说,这非常符合我国科研项目发展的基本逻辑,那就是服役第一代,研制第二代,预研第三代,探索第四代。
C929的研发将真正意义上的打破波音和空客在宽体客机市场的垄断,而且C929百分之80以上国产率的目标,将进一步促进发动机等重要零部件的自主可控,这也意味着我国民航业最终还是走上了独立自主,且不被“卡脖子”的方向。
虽然以上提到的技术都取得了很不错的发展,但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还有一段的路需要去走。
就如,长江-2000发动机还需要经历5000次的循环试验,C919、长江-1000A、长江-2000等技术都需要获得欧洲和美国的适航证。
这些或许是暂时的难题,但我国民航业近期的捷报,让我们的航空强国梦正在一步步的变为现实。
C919什么时候用上国产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