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威胁,那威胁的力度就要最狠。这一点特朗普使用的炉火纯青,也尝到了甜头。
“如果欧盟与加拿大合作对抗美国,那对他们的关税将会接着加”。特朗普依旧坚持着美国的霸道和极限施压。
不过,这一次的特朗普未必会尝到甜头,因为加拿大、欧盟等各方都表示要对美国施加报复性的措施。
而且,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和法国外长巴罗都在最近访问中国。看来在美国肆意威胁全球的时候,欧洲与中国的关系稳中向好是绕不过也避不开的话题。
那么,中欧关系真的会因为美欧关系的恶化出现好的变化吗?欧洲高层纷纷访华,是否真的是真心实意?
美欧地缘政治的愈发破裂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习惯于抱怨全世界都在占美国的便宜,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退群”的喜好上。
当然,对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零和博弈的行为,更多是一种结构上的调整,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美国的“盟友”。
而这其中就包含欧盟、加拿大,要知道特朗普多次提到过要退出北约的言论,因为在他看来,美国一直以来承担着北约最多的国防开支,都是北约的其他成员国在占美国的便宜。
当然,这就给了长期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欧洲一份警示,和亟需解决的战略自主。
虽说,当下的欧洲依然对美国特朗普政府抱有幻想,但这个幻想在美俄沙特会晤之后,就开始有了破灭。
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3月27日里,特朗普再一次对欧盟发出了强硬的信号,称如果伤害到美国经济,那将会对加拿大和欧盟加征更多的关税。
与此同时,美国又正式宣布,将会对非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最高征收25%的关税。
对此欧盟冯德莱恩表示,这会对企业不利,也会让消费者感到更加糟糕。此外,法国也在敦促欧委会考虑使用最强硬的贸易武器,即反胁迫武器。
比起欧盟的还观望,加拿大的反应就强硬很多了,像对价值6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的关税,主要党派的领导人呼吁政府采取更加强烈报复性关税措施等。
所以说,这个时候摆在欧盟等势力面前的选择有两个,要么继续依附于想要让欧盟付出更多的美国;要么同其他的贸易伙伴加强合作,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自主。
其实,在最近一段时间美欧裂痕持续加深的情况下,欧洲的多位高级官员也在持续访华,他们释放出中欧关系回暖的信号,对中欧关系的走深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然,这也说明中欧之间的角色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很明显欧洲对中国的需求会更大,而中国也因此在角色关系中掌握主动权,但欧洲真的会甘心这种情况的出现吗,他们的纷纷示好又是否是真心实意?
欧洲对中国的外交访问“攻势”
最近中国迎来了欧洲高层官员的集体访问,有人说这是饱受特朗普重创的欧洲,对中国展开的外交访问攻势。
在过去的两天时间里,意大利参议长拉鲁萨和葡萄牙外长兰热尔都已经到达了北京。我国外长在与葡萄牙外长兰热尔的交谈中更是表示,中国愿意与葡萄牙一道,成为推动中欧相互信赖、彼此成就的重要伙伴。
无疑这是对葡萄牙和欧洲非常积极的信号了,当然这也葡萄牙之前对中国的友好行为有关。譬如: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在去年10月份欧盟对中国电车加税的表决中投下了弃权票。
紧接着,便是最近两天访问中国的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和法国外交部长巴罗,不过谢夫乔维奇曾有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介意对中国使用强硬手段”的意思。
这其实也和西方国家持续已久高高早上的霸权思维有关,他们担心在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战略合作中会失去主动权。
但他们这种故作强硬姿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全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就是美国和中国,现如今美欧关系愈发交恶,如果欧盟不想有更大的损失,那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就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更别提中国的制造业和产业链都是他们绕不过和避不开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份,原中国驻法大使,被新任命为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要知道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是外交部驻欧洲外交人员中级别最高的。
而他在欧洲的一系列言论都引起过不小的争议,首先是对克里米亚问题表示了明确的立场,其次是直接表明中国不需要拉拢欧洲,中国的朋友遍布天下,很明显这是对欧洲对华政策有着不满。
这样看来,这一位立场明确但不受欧洲待见的中国大使升官为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就是在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角色定位有了转变。
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他们必须要正视的,但这个合作一定是基于平等、尊重。虽说中欧关系现在有了相对一致的战略利益,但最后有着什么样的结果,还得看他们的行动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