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杨度是经历过清末的预备立宪、袁世凯称帝、民国政坛风云的传奇人物,从青少年时期的才俊到与毛主席同乡的学者,再到投身国民革命的坚定支持者,直至最终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度的政治历程堪称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曾预言毛主席的崛起,并为李大钊、毛主席等革命志士提供过不小的帮助,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
杨度出生于湖南,他的祖父杨礼堂曾是曾国荃的部下。杨度的父亲杨懿生,虽然身体羸弱,但天资聪颖,自小便表现出不凡的文才。杨瑞生一直对这个弟弟关爱有加,尽管杨懿生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依然尽力为杨懿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不幸的是杨懿生早逝,留给杨度的是深深的父爱与未竟的理想。由于父亲早逝,杨度被杨瑞生收为继子,得以继承父亲未竟的家学。
17岁时,杨度获得了监生资格,这在当时是通过捐款的方式得到的。两年后他顺利考取秀才,次年便中举人,前程似锦,接下来的会试之路并不如意,每次都未能通过。尽管如此杨度从未气馁,他继续在学术和社会活动中活跃,逐渐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远见。
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杨度受到了王闿运的赏识,这位曾是曾国藩慕僚的老儒,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尽管没有得到采纳,王闿运最终回乡收徒授业。杨度在王家学习了三年,深入钻研“帝王之术”,并且深得王闿运的器重。杨度曾经向朋友透露过自己的想法:“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孙中山(居中站立者)
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戊戌变法的失败令杨度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开始更加注重国家未来的出路,深刻意识到要想富国强民,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与技术。因此杨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自费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书院的师范速成班,成为黄兴的同学。
与许多留日学生一样,杨度的思想日益激进,逐渐接纳了更为激进的改革理念。在这里,他与杨笃生等留日同乡一同创办了《游学译编》,致力于将西方的先进知识与思想传播到中国。
半年后在一次结业典礼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对清国人不屑的言论,杨度当场与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论及国民性与教育问题。这场辩论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杨度的立场与勇气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不久后他以“支那教育”为题,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杨度
由于《游学译编》的筹办资金问题,杨度被迫返回国内。回国后他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并在张之洞的推荐下,进京赶考。这一次他以第二名的成绩中榜,尽管第一名是梁士诒,但由于梁士诒的名字与“康梁”派的改革关系密切,导致慈禧太后对这一考试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认为杨度与梁士诒有所勾结,因此杨度也未能幸免于难,最终不得不再次返回家乡避难。尽管屡遭挫折,杨度并未放弃,他的才华与抱负一直深藏心中,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1906年,清廷派遣了载泽、徐世昌等五位大臣到日本考察宪政。这次考察原本是为了向朝廷报告是否能够引进西方宪政体制。为了确保报告的质量,熊希龄特地请杨度和梁启超代写宪政考察报告。杨度在这次写作中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华,他撰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宇》两篇文章,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宪政理论。
杨度
1907年,他成为了湖南宪政公会的会长,开始积极推动宪政改革。他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推举自己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积极推动清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立宪的文件。在湖南宪政公会中,杨度主笔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并联络了众多官绅名流联合上奏,力图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杨度的努力让他在改革派中声望大增,但立宪的梦想依然没有实现。
两年后杨度因涉嫌与革命党有联系而被清政府革除功名,并开始遭到通缉。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杨度不得不再次踏上赴日的旅程。这一次他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曾经致力于君主立宪、支持清朝的政治人物,他的转变让人难以捉摸,但也让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和复杂的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1年12月,南北议和达成,杨度作为参赞与革命军谈判。杨度站在袁世凯一方,却在家乡湖南引发剧烈反响。湖南民众通电斥责他为“奸细”,要求各地捉拿。他却依旧忠实于袁,随着袁的晋升,杨度未获重用。袁世凯将他安排在无职务的尴尬位置,这为他监视“宗社党”提供了方便。
青岛成了清朝遗老的聚集地,许多复辟派在这里秘密活动。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的报告指出,恭亲王等前清高官在青岛购买土地,打算为清朝复辟做准备。杨度作为袁的眼线,深入青岛收集情报,为袁提供了宝贵信息,还利用广泛的关系网,把梁启超、蔡锷等人聚集到袁身边,为他操控政权提供帮助。
杨度深得袁世凯宠信,甚至被称为“旷代逸才”。袁世凯并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他野心勃勃地谋划复辟帝制。杨度积极支持,提出《君宪救国论》,主张用专制建立强国。
孙中山
筹安会虽然吸引了大量追名逐利之徒,但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贺振雄等人将杨度等人斥为“祸国贼”,请求严惩。杨度的身边人开始动摇。老师王闿运在局势不妙时辞职,带着仆人回湖南。蔡锷与梁启超也各自站到了反袁阵营。
蔡锷秘密回云南宣布独立,梁启超公开发表反对复辟的文章,一时间舆论风起云涌。杨度此时收到梁启超的绝交信,复辟的梦想在猛烈反对中逐渐崩塌。随着袁世凯的失败,杨度的政治生涯也迎来了终结。
1927年3月,毛主席写了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普遍对农民的力量不屑一顾。许多人认为农民不过是“泥腿子”,缺乏革命意识,甚至不值得依靠。党内如陈独秀等人也对农民革命持批评态度,毛主席的视角不同。他亲自深入湖南的农村,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发现了农民的巨大潜力和革命力量。他认识到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力量,推动革命的进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湖南的知名学者杨度阅读后,毫不掩饰对毛主席的赞赏,感叹道:“这个毛主席非池中之物,定可救中国,兴天下!”在1927年毛主席的党内地位并不显赫,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他的深远影响。直到十几年后,毛主席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1929年1月4日,杨度迎来了自己的45岁生日。这时他已经处于无所事事的境地,生活显得颇为孤寂,甚至没有人来为他庆祝生日。于是他自嘲地写下了一副寿联,杨度常以言辞犀利、锋芒毕露著称,甚至在自身困顿时依然不改其本色,依旧保持着对命运的不屈反叛。
1929年2月,梁启超去世,杨度亲自前往上海为其举行公祭,并为梁启超写下了挽联,以表达自己深沉的哀思,对于杨度来说,梁启超是朋友,更是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与思想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度未能见证自己预言的实现。1931年9月27日,杨度在上海法租界去世,临终时,他写下了一副挽联:“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暗示着中国将迎来新的领导力量,毛主席正是那位“后来人”。
杨度的预见成就了历史的先知。毛主席的农民运动思想,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战略,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杨度虽然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但他的话,至今仍为人铭记,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杨度的一生堪称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1975年,周恩来指示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将杨度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告知《辞海》编辑部,确保这一历史事实不被遗忘。直到1978年,王冶秋在《人民日报》上披露了此事,杨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才正式公之于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度的政治历程充满波折与变革。他曾从反清起义的激进者,到支持清朝复辟的保皇派,再到最终拥护共和和两次转投两大政党的“奇人”。这些身份的转变,使他在民国历史上成为极具争议且复杂的人物。
杨度有两任妻子和八个子女。长子杨公庶是柏林大学化学博士,曾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后为全国政协委员。次子杨公兆则是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两位儿子的成就为杨度的家族增添了不少光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第二任妻子徐粲楞所生的三子三女也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继承了杨度的求知精神和家族的深厚底蕴。尽管杨度的政治生涯充满波动,但他的子女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为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杨度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位历经风云、却始终坚守个人信念的复杂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末年、民国动荡、及其后的政治变革,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