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有2大失误:放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该放的大将

遥河 2024-04-01 15:44:51

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历史上,没有哪位名将、谋士不曾犯下过错,韩信战无不胜,用兵之法高深莫测,在天下已定时却想策划谋反,最终导致宗族被灭。关羽一生写尽传奇,过关斩将,水淹七军,最后却因自傲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

而作为三国时期的神机军师,算无遗策的诸葛亮同样也有失误的时候。除了错用马谡之外,他还有两次大错误,一是错放了一个本该杀的小人,二是错杀了一个本该放的将士。

不该放的小人

这个不该放的人就是蜀国的文臣——杨仪。

杨仪早年是荆州刺史的主簿,因在其帐下不得重用,不久后杨仪便投奔了时任襄阳太守的关羽,被任命为郡府的功曹。

在给关羽做事的这段时期,关羽发现杨仪这个人很有才干,于是派他到益州拜见刘备。

在刘备那里,杨仪也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次和刘备商讨军国大事,杨仪总能进言献策,又能分析政治中的得失,刘备颇为欣赏,随后便将杨仪任命为兵曹掾。

刘备进攻汉中时,杨仪负责凑算军粮,在此期间,杨仪恪尽职守从未出错,这让诸葛亮也对杨仪刮目相看。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又将杨仪提拔为尚书。后来,因其和尚书令不和,杨仪遭到了降职,然而这并未影响到杨仪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他仍然还是一个能进言献策的能臣。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一直将杨仪带在身边,让其担任丞相府参军,负责协助处理府中的军事要务,后来杨仪又跟随诸葛亮南征蛮族。

北伐开始之后,杨仪负责整个北伐军的部署安排,在他的管理下,军中大小事务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截止到这时,杨仪的表现都可谓无可挑剔。在诸葛亮临终前,他还秘密召见了杨仪等人,将最后的遗命托付给了杨仪。

然而,诸葛亮还是错付了。

那个时候的杨仪,因之前的政绩自认劳苦功高,愈发自私自傲,而且他原本就是个心情急躁的人,现在变得更加偏激。

回朝之后,杨仪自持劳苦功高,又剿灭了魏延,自认为可以接替诸葛亮的位置,但最后却未能如愿,只得了一个闲职。

这样的结果让杨仪感到愤懑不平,甚至还扬言说,在丞相死后,就应该举兵投靠魏国。

刘禅得知此事后大怒,将杨仪贬为庶人。后来又因上书诽谤,被朝廷捉拿,在抓捕的途中,杨仪畏罪自杀。

实际上,杨仪并未给蜀国提供什么大贡献,还导致蜀国内耗,让一员大将不明不白地牺牲,这也是诸葛亮的失策之处。如果让杨仪掌握大权的话,蜀汉很可能会加速灭亡。

不该杀的人

诸葛亮识人一直都不准,他在偏爱杨仪和蒋琬的同时,又打压魏延,认为他有“反骨”。

可事实上,魏延是继五虎将后,唯一一位能挑起重任的蜀中大将,因此诸葛亮对他总是又爱又恨。

魏延早年跟随刘备攻取益州,因功升至牙门将军,在刘备晋位汉中王后,破格将魏延提拔为镇远将军。刘备死后,魏延又跟着诸葛亮一同北伐。

和文官杨仪不同,魏延是一个骁勇的大将,他善于用兵,勇猛过人,但生性高傲,不受同僚喜欢。

在北伐期间,魏延一直想亲自领一支兵马作战,但诸葛亮不答应,这让魏延时常抱怨。

魏延提议自己率精兵攻取长安,让诸葛亮带着大军从斜谷前来会和,以此一举安定咸阳以西一带。但诸葛亮认为这个计谋太过诡谲、冒险,不肯采纳。

诸葛亮对魏延处处设防,以至于临终前都没叫魏延来听命,反而告诉了杨仪、费祎和姜维等人,表示自己死后就速速退兵,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杨仪带大军自行撤退。

言下之意就是,魏延如果不服从命令,你可以把他做掉。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依照诸葛亮的命令,从速退军。但魏延并不同意退兵,而是想继续北伐。结果,杨仪选择了暗自率大军依次退回成都,魏延知道这件事后,反而先率部南归,并沿路烧毁栈道。

在这之后,两人都上表后主刘禅,表示对方想谋反,但大部分都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

在南归期间,魏延和杨仪的军队相互攻击,因为失去支持,魏延最后败走汉中,被马岱所杀。

杀魏延放杨仪的结果

在魏延死后,蜀国的局面并未得到什么大的转变,只能维持现状苟延残喘。

倘若当时诸葛亮选择偏爱魏延,让魏延杀掉杨仪,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逆转。

魏延虽然是个孤傲的粗人,但他的骁勇善战正是当时的蜀汉所缺乏的。而且在先主刘备时期,魏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蜀军中颇有威望。

北伐期间,魏延也是一心想为蜀汉出力,想当先锋立汗马功劳。所以说,魏延谋反的概率其实不大。

再来看看杨仪,他是一个有野心的文臣,而且性格太过偏激,不适合委以重任。

诸葛亮死后,他自认为是个征战多年的能臣,理应掌握蜀汉的大权,结果事与愿违,他就表现得郁郁不得志,将这种人留在身边只会是祸害。

如果让魏延杀了杨仪,姜维兴许会和魏延联手整兵北伐中原,在魏延的参与下,蜀汉有可能加速覆灭,也有可能彻底复兴。

可现实是,杨仪杀死了魏延。到了后期,蜀国的名将已经凋零殆尽,军中再无人能担任先锋大将,只剩下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无奈结局。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