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墓葬文化就讲求“入土为安”,认为人死之后应该埋葬到土里,所以在几千年来,土葬一直都是人们埋葬死者的第一选择。
不过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土葬,直到上个世纪都还是以土葬为主,可为何我们却见不到多少坟墓,连100年前的坟墓都很少,这些旧坟墓都到哪去了呢?
古代的坟墓都去哪了如果以5000年的时间基准,每年平均出生400万人口来算的话,那么中国共累计产生了约200亿人口,在这其中,估计至少有1亿人口死后是以土葬的方式埋葬的。
就以明、清时期的人口为例,在明朝的全盛时期,人口将近有1亿人。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人口已经达到了4万万人,占了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这种人口基数下,采取土葬的人理应不少。那么,这些坟墓都去哪了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土葬就是将逝者放进棺材中,然后选一块宝地,将棺材埋入地下,接着再用泥土将墓穴填埋,堆砌成坟堆,最后在做供后人祭拜的拜台,以及墓碑。
然而在古代,像这样的土葬其实并不常见。有钱的富商家庭和世家贵族,确实有条件风光大葬,会给已故的亲人修建牢固、密封且体面的坟墓,立下一块石制墓碑,写下墓志铭,这样的坟墓也的确可以保存几百年。
但普通的平民一般都只买得起一口薄棺材,有的穷人家甚至只能用草席裹住逝者的遗体进行土葬,然后立一块木碑。
因为古代的土地是私有制的,几乎每一块用地都有主人,而郊外的荒野又十分凶险,所以平民想要安葬已故的亲人,一般都需要出钱买坟地,没钱的就只能卖身葬父了,在这种条件下,普通人家的土葬规格自然都很差,也保存不了多久。
如果遇上了乱世,情况只会更糟糕。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并且每隔300年左右,就会迎来一个持续时间极长的大乱世。乱世之中,普通人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更别提保护坟墓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过去那些王家贵族的大墓,基本都会被盗墓贼或者军阀洗劫一空,导致坟墓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战争中死亡或者失踪的平民,因无人认领或者没能力下葬,最后只能埋在乱葬岗,或者随便找块荒地简单掩埋,自然也不会留下坟墓。
乱世过后,剩下的完整坟墓已经减少了一大半,而接下来,这些墓葬又得面临自然的侵蚀,和下一个乱世的洗劫。
要知道,土葬所用的棺材一般是厚实的木头,在短时间内,严丝合缝的棺材的确可以起到保存遗体的效果,但几年之后,木头就会氧化变形,外界的空气渗入其中,使棺材中的微生物加速分解遗体。
虽然棺椁的保存时间会比遗体长得多,但如果后续没人维护的话,也很容易损毁。
俗话说“墓不出五服,碑不过三代”,即便那些坟墓躲过了乱世,三代以后的子孙也可能会遗忘他们的先辈,渐渐记不清坟墓的具体位置。
在这个遗忘的过程中,坟墓就会因为长年没人清理和维护,进而导致坟堆的土不断流失连年下降,时间一长,雨水和空气就会直接渗入墓穴,使得坟墓损毁。
此外,很多坟墓附近都有一些穴居的野生动物,比如老鼠和穿山甲,它们有时会破坏棺椁,啃食遗体,导致坟墓遭到破坏。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坟墓基本会在200年内完全消失,最后恢复成自然风貌。
如果没有棺材保护的话,那么肉体一般会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分解完全,二十年后,白骨也会被风化,直到完全消失在大自然中。如果处在潮湿的环境中,这个分解的过程还会更快。
总之,在几千年的时间中,土葬是用的最多的墓葬方式,但是只有极少量的坟墓被保存下来了,其余的大部分坟墓都消失在了历史中,比如大墓被盗掠破坏,小墓则被自然风化。
到了现在,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4亿人,而为了节约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土葬已经逐渐成为了过去式,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开始推行火葬,墓地也从之前的自行挑选风水地,变成了公共墓地,同时还规定了墓地的使用年限,一般在20年之后,家属就需要缴纳第二个20年的护墓费。
不过就现在来看,很多人似乎都只接受土葬,那么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你觉得哪种墓葬方式更合理呢?
上坟扫墓一般不会超过三代,偶尔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扫一扫曾祖父辈的墓,所以50年以后一般都是无主坟,公墓地就可平掉,重新卖给新墓主
现在的坟墓都是水泥做的,几十年几百年都不会毁灭,以后坟墓比商品房还多,
尘归尘土归土,一副木棺材,最多三两百年,全变尘土,回归大自然。
没人续费,自然消失了。
死了就一缕烟,何愁怎么葬?将军可马革裹尸,都是怕死文人的无稽之谈。
土葬 80年后 真正回归自然 尘归尘 土归土
你们都没有族坟?
我爷爷去世50年了,迁坟还有腿骨